编者按:鳌江,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流经水头、萧江、鳌江等几大重镇,影响着平阳世世代代居民的生活环境。
2001年,水头镇获得了“中国皮都”的金名片,但却戴上国家级环境污染的“黑帽”,致使鳌江的水质从二类下降到了劣五类,成为浙江省八大水系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水系。
为了改善鳌江的水质,保证鳌江流域的环境质量,平阳以“三改一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坚持“水岸同治”。如今,鳌江流域江口渡断面水质二十多年来首次由劣五类提升至三类水水质,实现了绿水青山还复来的承诺。
为见证鳌江水质的改善,企业的转型升级,浙南水乡的蜕变过程,本网特别策划《探访鳌江水质聚焦平阳变迁》新闻行动。
浙江在线12月5日讯(记者 仲瑶卿)“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乡村之美,是一曲流淌着的田园牧歌。从“五水共治”到农村生活污水截污纳管,从畜禽养殖整治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平阳的“美丽乡村”建设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今日起,本网记者将与当地的环保志愿者一起走访鳌江流域以及附近的村庄,听他们讲述平阳的旧貌与新颜。
蜕变:
“五水共治”让百姓享生态福利
河水清澈见底,两岸郁郁葱葱,干净如洗的街道,青砖黛瓦的农家小院,这是平阳众多村庄里的一个——厚垟村。带领记者走访的一名志愿者陈永军说:“以前开车经过这里的时候到处都是垃圾,河道又脏又臭,特别是夏天车窗都没有办法开,没想到现在治理得这么漂亮。”
志愿者口中所说“黑臭河”就是鳌江的主要支流——东塘河,据鳌江新区党委委员余力军介绍,东塘河水质差的原因是当时鳌江自身的水域环境就受到了很严重工业污染,再加上河道两岸到处堆放着垃圾和畜禽养殖所带来的影响,致使东塘河带上了“黑臭河”的帽子。
鳌江镇厚垟村风貌
随后,鳌江镇政府和厚垟村分别启动了东塘河的治理和厚垟村的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先后进行了清除两岸的垃圾,设立生态浮岛,改造房屋外立面,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建立滨水公园等多项工作。
“环境改造好以后,受益最大的便是村民了。在傍晚,现在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村民来公园散步闲聊、锻炼身体。”厚垟村村主任陈楷说。
在此基础上,厚垟村还结合生态底蕴,融合现代元素,打造了“创意文化+创意农业+互联网”的梦想小村,村民从“旁观者”变身为“参与者”,既享受了“生态福利”,又带来了经济效益。
保护:
立足生态资源 做好绿色文章
沿着鳌江溯源而上,就来到了它的发源地——顺溪。
“为了做好水源地的保护,实现一席清水送下游的承诺,顺溪镇分别开展了畜禽养殖整治、溪滩整治以及污水治理等工作,主要是从污染的源头入手,保护好生态资源。”顺溪镇副书记庄庆对说道。
顺溪
据了解,该镇在污水治理方面共投资450万元,将建成区所有农房纳入污水管网,禁止污水直排溪中,同时该工程采用太阳能微动力处理污水,提升了出水标准,更好地保护了溪水水质。
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顺溪镇最大的优势。
走进顺溪,便会被曲折宁静的街巷,潺潺不绝的水系,沿溪而筑的古屋所吸引。“这里一幢幢江南风格的房子,显得古色古香,最让我流连忘返。”一同走访的志愿者不禁感叹道。
同时,顺溪因其悠久的历史一直是平阳打造“美丽乡村”的升级重点村,计划三年投入2180万元进行修缮与维护。截止今年11月底,已陆续完成老大份古屋修缮、老街古道恢复项目、村内游步道、村办公楼改造等工程,并启动了新二份古屋修缮、溪流整治项目及环境提升等新项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氏老四份大屋
此外,顺溪镇还成功签约朗月投资有限公司,在历史文化保护重点村建造仿古商行等项目,带动经济发展,为当地百姓增加了收入。
创新:
发挥生态优势 打造特色产业
堂基,位于南雁镇的最西端,前依顺溪秀水,背靠连绵青山,已成为浙南著名的婚纱摄影服务基地。
“我结婚时的婚纱照就是在这里拍的,现在增添了许多服务设施,比原来更漂亮了。”志愿者陈国风对记者说。
然而在2004年以前,堂基却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以前提到堂基村,人们的反应大都是‘空壳村’和‘脏乱差’,村容村貌建设也相对滞后。”南雁镇副镇长吴全斌介绍道。
堂基村婚纱摄影基地
在2004年,该村开始了农村环境整治,在整体设计时抓住并突出了村庄的自然资源和风景特色,发挥不同地段的不同特点和风貌就地取材,设计建造了同村公路和木质结构的瀑布栈道,因此吸引了多家婚纱摄影机构前来拍摄。
据统计,去年一年,堂基村便吸引来了7000多对新人,日接待最多一天达150余对,仅婚纱摄影就为村集体增收5万多元。
“在婚纱摄影基地的基础上还发展了“农家乐”,现在堂基已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生态旅游村,年接待游客可达3万人次。”吴全斌说。
堂基,这个曾经贫困、落后的山区小镇,如今正书写着绿色崛起的传奇。这里的村民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天还是这片天,山还是那座山,但是乡村变了,生活美了。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