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12月15日讯 核心提示:光伏发电,是近年来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缙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山区低收入农民首先发生了强烈碰撞,讲述着“光”与“农”的故事。今年年初,缙云县成为“浙江省首批清洁能源示范县”,开始酝酿如何将光伏产业“嫁接”给山区的低收入农户,通过挖掘可再生绿色能源资源,让农民稳步增收、帮助低收入农户走出困境。
“听说屋顶装上这些闪闪亮的板就能发电,并入国网后,每年都有稳定收入。”天气晴好的冬日,缙云县新建镇红锦村许多村民正围在村办公楼前看热闹。
红锦村办公楼楼顶平台上新安装的光伏发电板
原来,楼顶200平方米的平台上装上了3排共20多块光伏发电板。它们呈45度角固定于屋顶之上,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作为缙云首个利用光伏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试点村,今年,缙云县农办、移民办、发改委等单位共筹集资金90万元,为红锦村免费安装光伏板,发电能力100千瓦。
移民村,
寻求“造血”
红锦村是个移民村,2008年,滩坑电站开建,景宁库区一镇三乡15个自然村的530多位村民搬迁至红锦村。缙云县政府投入巨资建设移民新村,盖起了村办公楼,实施了村庄路面硬化,安装排污设施、路灯设施等等,家家户户建起新房。
经济薄弱的移民新村,如何进一步谋求发展成了村里面临的最大难题。“主要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稀少。”红锦村村支部书记江周法介绍说,村民原有的山林和耕地都留在了100里之外的景宁县境内,在缙云,红锦村的村民人均生产耕地只有0.25亩。村民利用有限的耕地,只能种点菜自己吃,米、油等都需要从外面买回来。
为此,缙云县移民办等部门想了很多办法来扶持红锦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去年,缙云县农办出资在新建镇为我们村买了一间店面,每年租金可拿到2万多元。”江周法说,但这对于红锦村来说还是杯水车薪,更谈不上发展。
于是,红锦村的很多村民都外出打工、开超市。来料加工是近年来留守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据统计,2014年,营业额达1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8000多元,村里46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共有13户23人。加大“造血”功能,壮大村集体经济、让低收入农户增收成了红锦村最急迫的事。
光伏进村,到底能不能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为村集体经济“造血”?江周法和其他村民一样,心里都没底。离红锦村不远的笕川村成了江周法这段时间去得最多的地方。笕川村是缙云县首个光伏助农、助困试点村,江周法想从笕川村找到心中的答案。
“发电了,发电了。”一走进笕川村,江周法就听到有人兴奋地在叫,原来,国网缙云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为村里5户村民安装电表,意味着当天可以正式并入国网发电赚钱。
在村民施爱松的家门口墙壁上,电力工人装上了两个电表。“这个是逆变器,光伏产生的直流电通过逆变器转化成交流电就可以并网了。另一个是双向表,村民家发的电、用的电相抵剩余后就是可以卖的电。”国网缙云电力公司新建供电所长钭晓辉手把手教施爱松看电表。
“我家的‘发电厂’在楼顶。”施爱松兴奋地说。施爱松的家是一幢3层的楼房,2块光伏板的总功率为2千瓦。按照理论计算,1千瓦的光伏电板每天平均可发电6度。他保守估计,他家2千瓦的光伏发电板全年可发电2000度电。“我家平均每月用电60度。”算了算,以后自家用电不要花钱了,还可以卖电赚钱。
原来,为了鼓励农户安装屋顶光伏发电,缙云县政府出台了“光伏助农”政策,农户安装2千瓦光伏发电,政府补助6000元,农户投资12000元,每年可以稳定增收2000元。同时,缙云县专门为安装光伏的农户出台了无抵押贷款,每户可以在农信社贷款1.2万元。
截至目前,笕川村已有180多户农户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
建光伏,坐等收成
笕川村的一番探访,让江周法底气十足。“按照这个算法,那么红锦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就有望第一次突破10万元。”江周法心里盘算着。
“光伏产业收益时间长,收入稳定,是一个理想的扶贫项目。”缙云县发改局副局长陶国进说,光伏发电设备保质期是25年,意味着这项扶贫工作一次性投入连续有25年的稳定收入,而且不需要农户的日常管理,更不受经济市场的影响。
一份“光伏项目工程合同书”让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光伏产品供给企业和红锦村签订了10年的维修期,产品公司负责日常的管理与维护。
上午,第一批光伏板刚刚安装好,国网缙云县供电公司派驻服务团进驻红锦村,对装在屋顶的10千瓦光伏进行验收等工作。缙云供电公司党群部主任李森说:“我们将给农户提供最快捷、最优质的服务,为农户把好质量关,第一时间为农户并网发电,产生效益。”
“如果剩下的90千瓦光伏板安装好,红锦村就拥有16个小型发电站。”李森说,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电从发电站并入国网,农民坐着就有收成。
没有田、没有山地,没有空间可以流转,剩下的庞大的90千瓦光伏板装在哪里?“是不是可以租用本村农民的房子,一方面农民可以收租金,另一方面可以把现有的资源利用起来。”江周法早就心里有了一本账。
“目前,我们村的发展路径比较单一,致富的路子还是窄了点。”江周法说,目前留在村里有200多人,明年,红锦村想利用现有的劳动力计划打造来料加工专业村,多渠道、多途径发展才能使红锦村繁荣起来。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