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五水共治”办了解到,去年1至11月,海盐县11个县控以上断面水质消灭劣五类,其中,Ⅱ类断面占比9.1%,Ⅳ类断面占比90.1%,千亩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连续3个月达到Ⅲ类水实现功能区达标,南北湖水质断面成为嘉兴市唯一的Ⅱ类水断面,为嘉兴全市目前最优水质。近年来,海盐县紧紧围绕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治水、创森、发展绿色产业等多方面入手,提高环境质量,实现绿色发展。
唤醒群众治水 自觉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海盐县深入开展“五水共治”主题宣教,组织开展以治水为主题的文艺演出、系列展览、知识竞赛和赴治水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凝聚基层群众治水共识。该县28名县级领导身先士卒,带领科级领导干部下沉到全县105个村(社区)兼任“第一书记”,走农户,摸底调查、宣讲政策,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心连心探索治水方案。270家企业认领了150条(段)河道,积极开展河道清淤、垃圾清理、沿岸绿化工作,进行常态化保洁监管,打破以往企业“出钱不走心”的治水模式。
同时,树立规矩,积极培养群众治水习惯。海盐县村村推行“村规民约”,将“水环境整治措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污水按标准排放以及村民义务投工、出资”等全部纳入村规民约,进一步落实“门前三包”等长效管理机制,增强农户主治水的主体意识和监督意识,以往经常发生的“你捡我扔、你扫我看”的现象大为改观。村村绘制“清三河”作战图,村村设置水质监测点和水质公示牌,村村实现“专人监管”,实行农村集镇、村庄、道路、河道“四位一体”市场化长效保洁机制,所有村(社区)还在基层群众中聘请保洁监督员,每天不定期对辖区水面进行巡查。目前,全县共有保洁监督员2638名,日常保洁作业实现全覆盖。
治水过程中,海盐县抓住重点,保障饮用水安全。制定《海盐县千亩荡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规划》,并先后启动千亩荡水源保护一期工程和千亩荡应急备用水源工程,通过河道治理、平原水库建设、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预警监控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稳步提升水源地水质。去年9月以来,千亩荡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实现了零的突破,连续3个月实现全指标达标,成为嘉兴市首个不依赖外界优质水源补给而水质达标的在用水源,是浙江省“五水共治”模式下的典型成功案例。
构建城乡绿色网络 推动生态和谐发展
海盐县科学合理规划,全面创建森林城市。制定《海盐县创建浙江省森林城市“139”绿化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以城为核心、三轴衔多廊、绿村隐林间”的总体规划。依托杭浦高速海盐段、101省道、滨海带形成三条森林生态景观轴线,依托主要道路、河道形成多道森林廊道,与主要轴线共同构成森林城市网络。积极推进森林村庄和农田林网建设,2013至2015年计划建设森林廊道175.2公顷,森林绿地70.4公顷,建设9个市级以上绿化示范村(森林村庄),森林片林建设面积200公顷。近三年累计投入绿化造林资金9.5亿元,新增绿化面积3.75万亩,全县林木覆盖率已达到2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52平方米。去年底,海盐县创建浙江省森林城市通过省级验收。
实施绿化借地补助、绿化补助奖励等政策,开展义务植树月、“送绿进万家”活动,营建“青年志愿者林”、“亲子林”和“巾帼林”……通过引导多方参与,海盐县积极开展绿化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完善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义务植树机制,加强绿化造林和林业资源保护。该县已建成“海河揽秀”、“盐平访古”和“武通赏月”等大小生态绿道7条,总长25.71公里,相继完成绮园文化广场、白洋河湿地公园、海滨公园和百花园等各类公共绿地和生态公园建设。
此外,海盐县还积极实施公路沿线绿化提升工程,尤其是加强景区公路沿线、主要出入口及内部环境整治。目前已完成县道绿化建设58.3公里,两侧宜林地段绿化率达到80%以上,平均单侧绿化宽度达到7米以上。推进河道双清工作,完成9条河2.591公里的年度“三河”整治任务,对全县11条132公里主要航道进行全面保洁,清理有害水生植物。对保丰矿区实施复垦绿化等工程,实现矿山生态环境绿色回归。对2座在采矿山进行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建立备用金制度,省级绿色矿山建成率100%。去年海盐县完成绿化造林(改造)面积6400亩,其中河道绿化面积300亩、公路绿化面积800亩、城镇绿化面积300亩、沿海防护林5000亩,并形成了专业化、市场化的卫生保洁和绿化长效管护机制。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