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22日讯 一遇暴雨就成了“汪洋泽国”,这几乎成了不少城市的痛。
如果城市像海绵,涝时吸水,旱时“吐”水,那么不久的将来,“城中看海”或将不见。
昨天,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召开,截至昨天18时,市政协收到的委员提案中,海绵城市建设成了不少委员关注的焦点,4件提案主题都与它有关:曹建波委员和所在的民革宁波市委会、张建国委员、农工党宁波市委会都分别提了相关建议。
现状:
宁波降水量不少
但水资源还是短缺
根据民革宁波市委会的调研,宁波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较为充沛,近十年市区年均降雨量约1500mm,但存在汛期降雨量集中的现象,4~9月降雨量就占全年的70%,汛期易产生洪涝等灾害。
2012年台风“海葵”,造成全市143.2万人受灾;2013年台风“菲特”,造成全市137.5万人受灾……
貌似降水量充沛,但宁波属于实打实的水资源短缺地区,多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浙江省人均水平的60%,全国人均的55%。
因此,委员们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对宁波这样降水量充沛,却又资源型、水质型缺水的城市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海绵”城市,形象地说,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释水的城市。目前宁波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已取得一定成效:
比如,江北慈城新区建成海绵道路、“下沉式”绿化带,中心排涝湖,对雨水径流污染进行净化回收利用;东部新城生态走廊综合了地形、水文和植被等特点,构建了一条长约3.3公里的“水体过滤器”,形成了可持续的生态基质。
问题:
雨水利用率还不到2%
奖励和补偿机制也太少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池逊委员代表农工党宁波市委会就提出,目前宁波“海绵城市”建设存在三方面问题,缺乏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理念的系统性规划;缺乏设计指导和建设标准;“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尚未全面展开。
来自民革宁波市委会的曹建波委员也认为,宁波雨水利用率较低,他特意用了一组数据来说明:根据《宁波市水资源公告》,2014年宁波污水处理回用量及雨水利用量为0.32亿立方米,只占全市供水量的1.4%。
曹建波委员表示,市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缺乏有效的奖励和补偿机制,社会公众对雨水回收利用的积极性不高,非政府投资项目进行雨水回收的不多。
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可先从社区发展
居民自建雨水回收系统应鼓励
如何建设属于阿拉宁波人的“海绵城市”?
“全面启动宁波城塘河的综合整治,发挥其蓄滞雨水作用,恢复其生态功能,保护和修复好宁波中心城的天然‘海绵体’。”说到这儿,池逊委员提高了嗓音。
对此,张建国委员也很赞同,保护既有“海绵体”很重要,如慈城新城、新三江口公园等自然水系都是很好的“海绵体”,政府要制定措施保证它们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
池逊委员认为,应因地制宜构建城市中新的“海绵体”,比如在小区中设计建设一些微型湿地和蓄水空间,并将储蓄的雨水通过简单处理后用于小区绿化养护、冲马桶、洗车等,建设“海绵社区”。
另外,曹建波委员则建议,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奖励及惩罚机制,对建设项目配套建设雨水利用设施的,给予如补助金、奖金、预售提前奖励等各种奖励措施。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