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0年前良渚遗址被发现以来,这块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直带给我们非常多的惊喜。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量玉礼器被发掘,巨型建筑基址被发现;2007年,良渚古城被发现;2009年开始,水坝遗址陆续出土,这也让华夏文明有了同时期堪比埃及、两河文明的水利系统。
3月11—13日,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19家科研单位的考古学、水利史及水利工程研究专家,应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邀请,来到杭州,召开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专家咨询会。经过3天的实地勘察与研究讨论,将中国水利史的开卷从“大禹治水”提前到了“良渚文明”,并进一步证实良渚社会已进入王国阶段。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在研讨会上激动地说,前段时间的海昏侯墓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但从科技、文明的角度来说,这个水利系统比海昏侯墓更为重要。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是古人在与自然灾害抗衡中产生的一次头脑风暴。从洪水肆虐到人为地去“堙”(音同“因”,意为堵塞),“堙”而不成改为“通”,在古代学者们看来大概是鲧(音同“滚”)禹父子两人完成的创举。而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发现则告诉我们:在大禹采用疏导的方式治水之前,良渚先人们至少已经用筑坝拦洪这种“堙”的方式,与洪水周旋了上千年。
11条遗址构成完整水利系统
已有4700至5100年历史 开启史前水利考古研究的新领域
从1936年施昕更组织的三次考古发掘,到2012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从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的“神人纹玉琮王”,到古城外围完整水利系统遗址的发现,良渚神秘的面纱逐渐揭开。人们对良渚的印象也从单纯的“遗址”上升到伟大的“文明”。
在2007年良渚古城发现后的短短两年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古城西北部陆续发现了10条水坝遗址。它们与古城北面的塘山遗址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利系统。这些堤坝根据形态和位置的不同可分为长堤和连接两山的短坝,其中短坝又可分为建于山谷的高坝和连接平原孤丘的低坝。
2015年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山东大学、南京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勘探调查,证实了这一水利系统已有4700至5100年历史。
这一考古界的重大发现,将改写都江堰“世界迄今仅存的叹为观止的生态工程”之说,同时也开启了史前水利考古研究的新领域。其庞大的规模和先进的技术更进一步证实了良渚社会已进入王国阶段,其价值可与同时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
那么作为史前人类,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良渚人为何要营造如此庞大的水利工程?它有什么用途?又如何建成?
我们跟随专家,看他们进行实地勘察与研讨,在一座座由不同土壤层层堆筑起来的拦洪水坝中,专家们摸索到了点点滴滴古人的生存智慧以及对这片沃土的执着。更重要的是,5000年的华夏文明,在这里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证明。
为什么?什么用?怎么建?
这是一个人与大自然抗争的悲壮故事
良渚古城内,有反山遗址这样的大型“贵族陵寝”,以及莫角山遗址等人工堆筑的土墩,外有四面底部铺垫石头、上面黄土夯筑的城墙以及完备的水利工程。这些遗迹都说明,早在良渚时期,部落和氏族中就产生了类似“首领”的人物,他们有组织众人营造大规模工程的权力和令人心服口服的智慧。
在拦洪水坝建成之前,每年夏季,天目山脉形成的大量降雨会使下游平原地区的农作物和城郭付之东流。在山丘之间建立高低坝后,不仅阻挡了夏季的山洪,同时还可以起到蓄水的作用。作为稻作农业的起源地,良渚文明在进入犁耕农业的同时,也正是因为建立了发达的水利工程,才使得农业有了更为迅速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手工业等诸多领域的进步,创造出这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的国度。
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运用滚木运输切割好的巨石,重达数吨的巨石在众人之力下缓慢挪动,建造一座金字塔要搭上数万条人命。那么,堆筑土台、城墙和堤坝的良渚人也采用这么劳民伤财的方式营造水利工程吗?
并不是。他们发明了“草裹泥工艺”,先用淤泥堆筑外裹黄土,再用芦荻茅草将泥土包裹成长圆形,码在坝体需要加固的位置上,其作用与当今抗洪抢险用麻袋装土一样,抗拉力强,不易崩塌。古人在没有预制工具和模型,又缺乏运输条件的情况下,在工程现场分组劳动,一组人制作草裹泥,一组人负责传递,另一组人堆筑坝体。罗马非一日建成,但或许良渚先民的水坝可以呢?
不仅如此,塘山遗址发现的长堤还和高低水坝的营造工艺不同,采用了和城墙相似的工艺。有专家推测,塘山长堤的功能或许并非是为了阻挡山洪,而是为了抵挡海侵。在良渚文化晚期,遭遇了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太湖流域除少数丘陵和高地,其余全部沦为了汪洋。
那个带领大家筑堤抗洪的人,又组织大家去修筑长堤。可他或许不知道,这次遇到的全球性气候变迁,最终还是让他们失去了家园。他们是没有被文字记录下来的治水英雄,是千千万万、数代励志与保护家园的“鲧禹父子”。
“比大禹治水还早1000年”
海昏侯是伟大的发现,可这比海昏侯有更重大的意义
在实地对水利工程遗址勘察结束后,上周日,19位来自全国的专家开了一场研讨会,有一波专家是国内顶尖的水利专家,另一波是考古业内的权威人士。他们针对良渚水利工程的性状、功能及其在中华文明、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进行了研讨论证。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