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治拆联手,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章建筑带入全面小康,这是浙江面向“十三五”的庄严承诺。当前,治水拆违已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本报今起推出“治水拆违找短板”系列报道,直面“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中存在的难题,寻找破解之道。
浙江日报3月19日讯3年多来,“三改一拆”的印记已遍布浙江城乡。截至今年2月,全省已累计拆除违法建筑4.82亿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5.98亿平方米。
随着“三改一拆”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问题暴露出来:有些地方拆而不清,没有及时复绿复垦;部分功能性项目和一些改造项目因资金不足开工难、进度慢;部分集体土地上的旧厂区,因不符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无法实施改造;部分在耕地上的违法建筑拆除后,因为无法复垦,导致拆后土地利用进展缓慢……
违建拆掉后,土地怎么利用,环境怎么美化?这些拆后利用的“短板”怎么补,是当前“三改一拆”工作必须攻克的重点。
拆违先行,规划须跟上
我省“三改一拆”开展以来,拆后利用问题一直备受重视,但在实际工作推进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拆违先行、规划跟不上的问题。
湖州吴兴区东林镇党委书记黄建丰提出当地拆除龟鳖养殖棚后土地利用的问题:“比如有些地方甲鱼棚拆除了100多亩,规划却没有着落,能不能复耕后和周边良田一起划为基本农田?”
这并不是个别地方存在的问题。台州市“三改一拆”办督查组副组长朱景礼说:“拆是为了更好地用,但想要拆后项目马上就能落地,并不简单。如果项目不成熟而急于上马,很可能事倍功半。”
面对这样的问题,合理规划显得尤为关键。2015年,我省推出首批30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三改一拆”重点改造功能性项目,投资规模均超亿元,超过10亿元的项目有11个。
现在,这批项目正加紧施工。今年我省还要新推30个这类省级重点项目,并要求各地排出一批市、县级功能性项目。
改用结合,进度要加快
一些地方在大规模拆违后,没有回头看,有的连拆后的建筑垃圾也无人清理。这些只“破”不“立”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改一拆”的效果。
拆后利用、及时重建,是群众的美好愿望;改用结合,更能让群众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在金华婺城区,曾有一片区域与周边格格不入:附近的地块早已高楼林立,这里却仍是年久失修的住房和狭窄破旧的道路。它曾有个响亮的名字——二七新村,时过境迁,昔日繁华的“新村”变成了城市“伤疤”。
近年来,二七区块改造工程被列为我省实施的最大棚户区改造项目之一。这个“伤疤”终于在拆违和征迁后迎来新生。根据城市规划,未来这里主要承担商业和居住功能,新的铁路遗址公园、新的商务区和城市滨水高品质住宅区等将在这里拔地而起,当地百姓即将告别低矮破旧的住房,搬入新居。
为了让拆后土地利用尽快落到实处,不少地方还优先考虑公益事业。宁波象山贤庠镇着衣亭村深入推进村庄建设,建成农民会所,增加绿化、增设停车场、新建健身场所等,提高村民生活品质。
2015年,“三改一拆”和棚户区改造结合,全省完成116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任务,累计完成城镇棚户区整治改造247万户,约680万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改善。全省今年还要开工改造296个城中村,建筑面积1585万平方米,力争用3年时间确保城中村改造全面开工,至2020年,所有的城中村完成改造任务。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拆后利用,项目早落地
自“三改一拆”行动开展以来,全省拆违涉及土地面积46.99万亩,“三改”涉及土地面积46.35万亩。
针对改拆土地利用难等问题,省政府、省建设厅分别印发、制订相关规定,明确“三改一拆”地块的规划用途、规模布局、控制指标、时序安排和保障措施,让土地利用和保护工作有制度可依、科学地推进。
省“三改一拆”办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每个项目的拆后土地利用与每个违法建筑拆除项目都能一一对应。各地也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政策办法,加快拆后土地利用工作。
今年1月试运行的全省拆后土地利用信息平台,对拆后土地改造前、改造中、改造后的情况实行在线监督、销号管理,严格做到拆除一起、改造一起,将拆后土地利用全面纳入信息管理系统,有数字、有图片,可对比、可统计,拆后利用率提升得怎么样一目了然。
拆后土地利用率考核还和“无违建县(市、区)”创建挂钩,考核要求从原来的60%提高到80%,分值从6分提高到20分。以此,进一步激励各地在拆后尽快改,从而彰显“三改一拆”助力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目的。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