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迁、大岛建”“料场搬、新区建”“老城疏、新城建”……连续三年的“无违建区”创建(连续三年开展“三改一拆”行动),让不断涌现新增的停车泊位和绿化美化点、休闲广场和小区道路,已成为海岛上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由302个大小岛屿汇聚而成的魅力岛城洞头区,宛若百颗明珠镶嵌在东海万顷碧波之上,一个无违建的“海上花园”正向市民踏浪而来。
“无违建”创建过程中,洞头始终坚持把拆后利用与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优化美化人居环境紧密结合,将不断提高群众对周边环境的满意度放在首位,工作在服务民生的基础上出发,党员干部带头“三改一拆”。从2013年擂响战鼓至去年底,洞头累计完成旧住宅区改造70.33万平方米,旧厂房改造21.91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372.58万平方米,“三改”累计完成464.82万平方米,完成三年任务的622.25%;全区拆除违法建筑4583处28.17万平方米,没收处罚3710处5.54万平方米,存量违建处置率达100%,拆后土地利用率达77.74%。
通过以点带线,拆除重点,结合美丽乡村和美丽海岛水乡建设,实施通景沿线村庄连片整治。洞头区共投入1250万元对沿线6个村实施整治提升,成功打造连港蓝色海岸风情线;每个街道(乡镇)配套建设1至2个拆改结合整治提升项目,补助经费在50万至200万元左右,将拆后土地优先用于园林绿化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强化拆后土地的利用改造;启动全长16公里的“无违建精品线路”创建,线路涵盖无违建小区、河道、公路、工业区、村居和景区。
党员干部率先响应
位于海岛的洞头区陆域面积狭小,尤其是可成片建设的平地非常缺乏,一方面不管是建成区,还是城郊村居,人口居住密度和建筑密度都非常高,公共服务配套场地和设施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一些违法建筑长期挤占广大居民的公共空间,降低了周围居民的生活品质,甚至部分违建存在安全隐患,威胁着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群众反映强烈。
自开展“三改一拆”行动以来,洞头区将创建工作列入区委、区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动员、早行动,强化思想认识、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召开动员大会,下达一本任务书,立下一份军令状,并制定了20余项政策文件。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区绩效考核,考核分值占总分的10%,并实行一票否决。建立人大、政协专项工作督查、区领导挂钩联系督查等督考机制,配套落实挂牌督办、后进约谈、表态承诺等制度,做到立查立纠立改。
折违现场
创建过程中,报纸、网络、广播、电视跟踪报道,手机短信及时推送,全方位宣传途径时时传递声音;领导干部创建访谈、部门单位媒体问政、市民监督团实地督查,“海霞妈妈”志愿者积极参与,立体式宣传格局时时营造氛围。
党员干部率先响应带头拆,全区30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和所有6000余名党员干部做出“无违建”承诺,开展自查自拆,区领导分片包干,带队现场督促指导,实行集中拆除。全区共拆除“违建王”13个。各村居分别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统一思想、宣传政策,群众知晓率、满意度和拆违自觉性明显提高,截止2015年12月底,全区群众自愿拆除和政府协助拆除率达99.5%。
全民参与纷纷跟进
通过开辟宣传专栏、发放宣传单、开展电视问政、电视报纸跟踪报道、领导干部创建访谈、手机短信实时推送等全方位宣传,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全区93个村居(社区)全部将“无违建创建”纳入村规民约。
按照“进村不漏户、进户不漏房,以房查户”的原则,全面开展底数普查,建立“一户一档,一楼一档”台账,做到每一幢房屋都有据可查。目前全区共建立25444宗房屋及3557栋建筑的台账档案。
拆违整改后新一代渔具房
区委区政府在“无违建区”创建中,始终心系群众,妥善处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违建。针对渔农村住房特困户的房前屋后小面积违建,在明确理由和政策依据前提下,严格相关程序,全区给予暂缓拆除30户518平方米。针对渔养民生产工具房杂乱无章的情况,一种方法是通过财政补助,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渔具房;另一种方法是由政府买单,利用可移动集装箱改造进行统一安置,让群众生产更安全更放心,在边拆边改中,交出了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如今在石子岙的滩涂上,29个橙蓝两色相间的集装箱一字排开,每间面积30平方米,用作当地紫菜养殖户的“厂房”。“虽然房子拆了,但现在看来更方便了。”说这话的是霓屿街道石子岙村养殖户柯位兵,他所说的“房子”,就是以前为存放渔具而在山坡上搭建的违法建筑。
霓屿街道是紫菜之乡,在当地有6000多人从事紫菜养殖以及其他滩涂养殖。为了方便作业,当地原有的渔具房布局分散,总面积达3.6万平方米,均未经规划审批,属于违法建筑。2014年年初,经过考察后,霓屿街道堵疏结合,实行统一拆除和安置,共拆除违法紫菜棚370余间。同时划出专门地块,设计、建设用于堆放养殖工具的渔具房。
美丽乡村
今年来,洞头区通过开展回头看活动,重新梳理新标准新要求、消化存量违建、完善长效机制,做到基础工作扎实,无存量违建、无新增违建、无非法一户多宅、长效管控到位、拆后利用率达77.74%、存量违建处置率达100%,城乡环境整洁有序。
因地制宜拆改结合
从伴海而生、靠海吃海到偕海而立、共生共长,新一轮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2015年,洞头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48亿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9.9%。
制定《大门镇花岗岩加工违章点拆除方案》、《大门花岗岩产业转型升级扶持政策》、《浙南(大门)石材产业基地建设及企业准入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划出200亩用地建设花岗岩加工集聚区,以建设倒逼拆违,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集聚。目前,已拆除违建加工点16家5722平方米,开工建设花岗岩加工集聚区一期工程。
洞头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存量违建处置工作,运行卫星图斑认定,开展现场排查、分类处置。截止2015年12月,杨文、南塘2个工业园区存量违法建筑处置率达100%。同时,立足产业集聚,建设2个小微企业创业园,引导33家分散在居民区的电子电器、机械汽配小微企业入园集聚,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腾出老城区发展空间。
拆后土地优先用于园林绿化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把“污点”变成“亮点”。目前,洞头区累计投入拆改资金1.6亿元,已建成拆改项目25个,新增绿化15.36万平方米、停车泊位665个。对通景沿线6个村庄和环岛公路5条河道实行拆违连片整治,成功打造连港蓝色海岸风情线和南塘湾亲水景观带。同时,以“旧厂房”拆改为契机,将一批老城区旧厂房改建为养老院、停车场,实现土地利用价值再提升。
实施“拆除、整治、建设、扶持”等一系列“组合拳”,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村庄环境的拆违整治,成功引进白龙屿生态海洋牧场、黄鱼岛等项目,集中规划建设了一大批渔养民急需码头、渔具房、育苗池、晒网场等,夯实了渔业基础,提高渔业生产效益。通过拆除工业违章,加快小微企业创业园、产业集聚区建设,制定实施五大产业培育提升计划,加快企业搬迁集聚,产业增量提质。通过环境综合提升,吸引了中鹿旅游台湾工场、华中水乐园、海岛冰雪王国等一批旅游项目落地,形成了那鹿湾休闲创意村、沙岙月半湾渔家风情艺术村、岩海凸垄度假山居等特色民宿群,使更多的渔农民转产转业从事旅游,洞头旅游业已成为产业转型的主导方向。
综合整治优化环境
依托数字城管平台,建设智慧洞头“无违建区”地理空间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精细化管控。自2014年11月正式运行以来,全区共配备城管通30台,已巡查发现新建违建16起,并全部处置到位。
坚持推行农民建房审批“无违建”承诺制、新批民房建设挂牌公示制、个人建房监管“四到场”和微信监管制,每个村(社区)设1名网格巡查员负责违建信息报送,做到当天发现上传,强化巡查管控机制。
注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编制有序衔接,实现多规合一,确保规划全覆盖。统一部署和规划,逐村编制农民建房实施方案。积极落实农村住房“一户一宅”政策,实行集体土地建房审批和管理权限下放到街道乡镇,解决审批、管理两张皮问题,也大大方便群众办理手续。
坚持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统领,以美丽乡村和美丽海岛水乡建设为抓手,强化拆后土地利用,做到即拆即清,宜耕则耕、宜绿则绿、宜建则建,着力提升人居环境。通过以拆促旅,重点加强对环岛公路及沿河等区域的环境景观改造,成功打造连港蓝色海岸风情线;通过以点带线,建成全长16公里的无违建精品线路;通过小岛迁大岛建,成功疏导农村人口向区城集聚,蓝港花苑、布袋岙安置房等项目的建成进一步减少了农村的违建率。
与此同时,统筹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六城联创”和美丽乡村建设,联动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形成环境创建成效的叠加效应,海岛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位居全市第一、走在全省前列。
绕海岛巡游,环中心渔港、环海西湖、连港蓝色海岸风情线等一批亮点不时引入眼帘,东屏蓝港花苑、霓屿布袋岙新区等一批新型城镇已初见雏形。
一个秀美精致、绿色低碳、大气开放、幸福和谐的“海上花园”正呼之欲出。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