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环保新闻网5月10日讯(记者 仲瑶卿)补齐生态短板,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气空气质量、水域环境质量、饮用水安全等一系列与环境安全相关的问题,逐渐成为老百姓所关注的热点。
杭州西湖风貌
近年来,杭州大力推进“五水共治”、“五气共治”,并一直致力于打造环境监管最严城市,以改善总体环境质量。但时有雾霾天气发生,水环境质量对照国家“水十条”仍有差距,在危险废物监管方面,存在危废处置单位处置种类与现状不匹配的“短板”。
为此杭州将从治水、治气、治危三个方面着手补齐短板,让碧水蓝天成为常态,让老百姓的环境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治水”仍是重头戏
创新监管制度 提升监测能力
杭州治水两年多以来,全市共整治黑臭河5100多公里,临安、建德、桐庐、淳安西部四县(市)基本实现全域水体“可游泳”的目标。特别是开展重污染行业整治和最严环境执法监管后,工业污染贡献明显减少。据监测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份,全市纳入监测的1845条河道中,I—III类比例为55.42%。
整治后的河道
但距离国家“水十条”的要求和群众期望仍有差距,存在执法力量不足、执法力度不均衡、水环境监测范围和频次达不到动态精准等“短板”问题。
记者从杭州市环保局了解到,下一步将以G20峰会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污染源执法监管,并推动县市联合执法力度,做到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恶果严惩。同时,通过技术培训以提高市、区(县、市)两级监测人员技术水平和素质,进一步提升监测能力。
“治气”以改善为核心
创建“三无”城市提升排放标准
治理雾霾已连续三年被列入浙江省民生实事之首,还民“蓝天白云”成为了改善环境质量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杭州在推进“五气共治”(燃煤烟气、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城市扬尘、油烟废气)后,杭州已经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无燃煤电厂、无钢铁生产基地、无黄标车城市。
据统计,杭州全市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平均浓度已经从2013年的70µg/m3下降到2015年的57µg/m3。但是距离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35µg/m3和老百姓的期盼仍有差距。
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据了解,接下来杭州市环保局将推动热电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在国家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实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同时针对道路扬尘问题,将实行工地“精细化”、“定量化”管理,所有工地全部纳入管控,并探索安装工地和道路扬尘在线监测监控系统。
“治危”加大监管力度
提升处置能力 拓展范围种类
近年来涉及危险废物的环境违法案件时有发生,国家对危险废物管理相关工作越来越重视。记者从杭州市环保局了解到,杭州的危险废物监管日益完善,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危废无害化集中处置率达100%。
但存在危废处置单位处置种类与现状不匹配的“短板”,主要原因为危险废物必须委托具备经营许可资质的处置单位处置,但由于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准入门槛高,目前杭州具备处置资质的企业数量过少,处置能力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下一步,杭州将加快大江东第三工业固废处置中心建设,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工作和规划医疗废物处置场地。同时,鼓励现有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拓展处置范围的种类,以解决处置种类与现状不匹配的“短板”。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