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木桥港的水质为什么会“变浑”?前几天,这个问题让河道边的部分居民起了疑心,也让参与治水的王兰刚开始着急,急着向村民们解释原因。
不过,在南湖区治水办工作人员看来,如果不是村民们紧张身边的生态环境,谁会在意河水是不是变浑?要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不正需要这种来自民间的参与和监督吗?
东木桥港,其河其变
东木桥港位于南湖区新丰镇金章村胡家泾组,东西走向,总长度2154米,宽15米,平均水深2米,总水域面积1.7万平方米。早几年前,河道沿岸68户居民中养猪的有67户。
东木桥港原本是条典型的黑臭河。新丰镇副镇长杨明刚说,2014年该区域被列入限养区后,农户的违章猪舍在当年已被全部拆除。陆续退养后,目前,沿河两岸已经没有生猪养殖户。
随着“五水共治”的推进,东木桥港被列入“清三河”范围内。2014年东木桥港完成了河道生态护岸工程,2015年完成了河道清淤,并开始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至此,东木桥港“鸡鸭河面走”的场景一下子得到改观,污水治理也得到了当地村民的普遍认可:河水变清了,环境也干净整洁了。
为保持河道长效治理,新丰镇在2015年10月完成招投标,将河道委托第三方实行生态修复与净化。同年11月项目开工建设,通过曝气增氧、投放食藻虫、种植沉水植物、投放鱼虾螺贝等措施,实施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工程。
作为第三方的上海太和水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王兰刚说,就是构建“水下森林”,进一步完善食物链,使其拥有足够的自净能力,以实现水质良好、景观优美。
半年多下来,东木桥港水质已经出现了明显改观,最好时出现了三类水。而刚接手时,河道水质还在劣五类和五类之间徘徊。
“举报”背后涌动的期盼
但是,就在王兰刚期待的“感官上水体透明度达到1.2米,无色无味”等能长久保持时,前段时间,水质似乎变得比以前浑浊了。甚至还有居民向媒体反映,治水花掉的钱那么多,砸到水里,现在水“又变黑了”。
眼看经过治理清澈可见河底的水体,为什么现在又浑浊了?王兰刚和镇干部都坐不住了,迅速查找原因。
“因为河道两边护岸工程需要,人为降低了水位,此外,部分裸露的水草腐烂,农田灌溉需要从外面引水,以及投放的食藻虫缺氧变色等多种原因,使得水质较之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复。”王兰刚总结道。
环保和农经部门经过排查,也排除了当地规模养殖场向河道直排污水的情况。
王兰刚表示,试验期间水质略有起伏是正常的,他们一定会加快整改,预计今年6月底能达到预期效果,届时整体水质能稳定在四类标准甚至更高。
“从感官上看水质变浑浊了,然后向上级反映,其背后涌动的正是民间对水质改善的殷切期盼。”南湖区治水办表示,而这种期盼正是上下合力治水的力量源泉,要化群众对水质的关切为治水的切实动力。
一个区域的治水蓝图
南湖区的统计数据显示,到今年3月底,近3年时间,南湖区已累计拆除违章猪舍505万平方米,生猪存栏量从高峰时期120万头减少到目前的不到5万头,今年1至4月南湖区交接断面水质考核连续达到优秀,水质三项指标分别较2013年改善31%、69.5%、53%,交接断面水质整体由劣五类提升为四类,水质持续改善,出现三类水断面。
在南湖区治水办的既定计划中,今年将积极创建省级“清三河”达标区,把巩固“清三河”扩大到区域所有河道、河浜,从治理重点转到管护常态,对全区634条黑河、臭河、垃圾河继续开展定期督查、不定期抽查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限期整改;对32条骨干河道区级河长出境断面实施第二轮削减计划,制定“一河一策”,明确具体时间、项目、责任人,综合施策,确保水质提档升级。
水质要改善,除了就水治水,更需要岸上产业的转型发展、协同推进。在南湖区,一场旨在鼓励生猪全退养的生猪养殖转型升级收尾之战正在全面推开。
根据区委区政府部署,到5月底,散养户的退养要基本完成。16家规模养殖场中,5家“低小散”的要关停,其余则要进行提标减量工作,使规模养殖场能工厂化处理生猪排泄物。
此外,2016年南湖区“五水共治”还要做到“治护并重”:工业污染治理更注重准入和监管,生活污水集运更注重建管运维机制建立,重点推进农村小集镇和城郊接合部污水管网建设与雨污分流改造,逐步解决毛细管网“最后300米”问题。
南湖区区长朱苗表示,农村是短板,那就要下大力气建设美丽乡村,按照小城市标准推进城镇化建设,推动以镇带村、以村带户,形成水清岸绿灯亮路洁的镇村风景线。水质是短板,就要在打好治水攻坚战的同时,重点做好水系连通工程,启动实施区域水系微循环,让水活起来、流起来、动起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持之以恒做好水系循环、改善水环境质量,打好以水为主的生态攻坚战,让群众享受更舒适的生态环境。”
南湖区治水蓝图显示,到2016年底,要大幅提升三类水体比重;32条骨干河道水质断面劣五类降到5%以内,力争全部消劣。到“十三五”末,力争全区河流一至三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50%以上,初步建立生态友好、景美流畅的水生态体系。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