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河边脏臭让人都不愿靠近河流,哪里还敢下河,今天下了河才发现,原来在水路行进,从水上看温州,居然这么美!”市民监督团成员管金亮本月7日参加了瓯海区治水办组织的“游河看治水”摄影活动,一行近20人从瓯海龙舟基地出发,途径会昌湖、西向排洪工程、梧田老街、牛山生态河道、桃源水库等地,沿途水清岸绿,迎入眼帘的一派江南水乡风韵,活动后,管金亮不禁由衷地发出了上面的感慨。
![](http://img.zjolcdn.com/pic/0/07/45/41/7454118_149664.jpg)
游艇绕古塔,碧水轻舟渡。
近年来,瓯海治水让当地百姓从不愿、不敢靠近脏乱、黑臭的河边,到如今欣然乐意亲水,沿着辖区内河流顺流而下,从河中看水乡有着全新的视角,也折射出瓯海治水的初期成效。
水中
塘河船只往来记忆激活
77条垃圾河黑臭河再清澈
54岁黄丽芬家住梧田街道,长期住在温瑞塘河边上,看着塘河从清澈变成浑浊、黑臭,再到如今的再次清澈,见到坐着游船前来的一行人,黄丽芬竖起大拇指连连为河道治理点赞:“我小的时候,河道清澈宽敞,瑞安人来往市区,也走这条水路,想不到现在水路又可以走了!”瓯海辖区内温瑞塘河治理是瓯海区黑臭河、垃圾河治理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瓯海完成辖区范围内7条垃圾河、70条黑臭河,累计61公里的综合治理,基本消除河道黑臭和脏乱的现象,于去年创成省级“清三河”达标县(区),成为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平原县(区),并且连续两年获得全省“五水共治”工作最高综合性奖项——捧得“大禹鼎”。
在垃圾河、黑臭河整治的基础上,瓯海区治水办副主任、区水利局副局长林周成介绍,该区按照一河一策方案,通过建立河道保洁长效机制、整治畜禽养殖、沿岸绿化驳坎等多项举措,努力实现河道环境的改善。
目前,全区98个片区截污纳管工程全部建成, 127个村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348个排污口治理。游船行至温瑞主塘河流域,记者看到,活水引水、生态修复等工程正发挥效益,全区27条河道进行了类似的生态修复,重建河道生态系统,恢复河道自净能力,保持河道整治成果。
如今,瓯海全区平原河网水体氨氮、高猛酸盐指数、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平均浓度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8.16%、28.21%、41.17%,水质明显提升。成功消除潘桥、郭溪、仙门等站位劣5类水质。
水岸
家门口有了35座滨水公园
立面改造沿河展现江南风韵
顺着温瑞主塘河而下,河岸也移步易景,或是绿意盎然的主题公园,或是古色古香的建筑风貌……在水中污水治理的基础上,沿河岸上的有机更新在悄然发生,旧村、旧厂房改造启动,一路美化、绿化、亮化工程的实施,切实改善水岸环境面貌。
![](http://img.zjolcdn.com/pic/0/07/45/41/7454120_961338.jpg)
沿塘河小区绿化美化环境。
一路可以看到,主塘河梧田段塘西村、塘东村、寮东村、梧田街村、大堡底村、横港头村外6个村已完成立面改造,梧白段生态绿道工程顺利推进,梧田老街改造、塘河民间博物馆群等文化提升项目正有序推进;谢灵运公园、荷塘月色公园等35座滨水公园建成。水岸开始呈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路通”的新形象,为市民提供了休闲的好去处。
瓯海区治水办主任、瓯海区塘河管委会主任邱忠夫表示,在沿河绿化工作开展中,强调“量”的同时,该区更注重“质”的提升,加强沿岸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今年正实施主塘河(瓯海段)博物馆群、刘基文化公园、荷塘月色公园、梧田老街改造、谢灵运公园等主塘河文化提升工程。
保障
多举措统筹五水共治
85亿元治水资金强保障
瓯海区治水,已治出了水清岸绿的初步成效,在水岸共治的同时,该区统筹治污水、抓节水、排涝水、保供水、防洪水等“五水共治”项目建设,多举措并举,保障治水有序推进。
在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上,西排工程已全面建成,新建桃源水库、任桥河拓宽整治工程、牛山生态河道、泽雅小流域治理工程顺利推进,片区防洪能力明显提升。
在供水工程建设上,强化水源地整治,基本完成泽雅水库库区整治,库区水质稳定在Ⅲ类水以上标准,新建全区供水管网14.56公里。
在节水工程建设上,全面实施节水器具改造和屋顶雨水收集系统建设,累计完成节水器具改造1159套,屋顶雨水收集系统建设91处。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0000亩。
2013年以来,瓯海区计划用8年时间,通过实施净水、蓄水、活水、美水、亲水五大工程,推进55个总投资106亿元的治水项目建设,着力修复水生态、美化水环境、提升水功能。截至今年4月份,瓯海区累计投入资金85.2亿元综合治水。
站在3年的时间节点上,瓯海区治水赢得了百姓口碑和多级政府肯定,如何坚持更加长效的治水,该区正完善治水保障体系建设,除政府提供的资金保障外,制定出台小型水利工程等以奖代补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治水,积极探索PPP等投融资模式在治水工程上的实施。今年,该区正积极打造河道数字化管理平台,届时,辖区内全部河道将实现智能监管和养护。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