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7月15日讯7月1日,新修订的《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两个《条例》中的一大亮点,是明确将挥发性有机物(VOCs)纳入监管范围。挥发性有机物,是细颗粒物和臭氧等空气污染物的重要前提物。近年来,如何控制并减少挥发性有机物,已经成为全省各地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一大难点。
近日,石化、化工企业集聚的宁波市,出台了雄心勃勃的《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方案(2016-2018)》,计划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严格监管等举措,用三年时间,削减30%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
迫在眉睫
臭氧浓度不降反升
进入盛夏,微信朋友圈里常被蓝天白云的照片刷屏。但阳光明媚、空气通透,并不意味着空气质量好。若查询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很有可能会发现存在着臭氧污染。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宁波有15天,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为臭氧。环保部监测中心历史数据也显示,长期占据我省空气首要污染物位置的PM2.5,近两个月来已被臭氧所替代。
翻看今年6月发布的2015年浙江省和宁波市的环境质量报告,会发现存在同一个问题。PM2.5、PM10、二氧化硫等首要污染物,在近年来的重拳整治下,都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唯独臭氧浓度不降反升。
原因何在?“臭氧污染与挥发性有机物直接相关。”宁波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处长费良汉说,“臭氧污染越来越突出,一定程度上表明,挥发性有机物对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正在进一步显现。”
源头减量
严格实行准入制度
相比对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的防治,治理挥发性有机物要复杂得多。
因为,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极其复杂,具有量大、面广、污染因子众多的特点。“整个宁波化工园区的挥发性有机物,种类超过100种,要抓住主要污染源,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治理。”宁波市环保局相关人士表示。
在治理方案出台前,宁波请来以北京大学教授为班底的课题组,对全市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源数量、种类进行一次彻底的排摸和测算。经调查,宁波全社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为18.63万吨。其中工业企业排放量为12.61万吨,主要来源为化工石化等行业。
底数摸清后,在接下来的治理计划中,18.63万吨和12.61万吨这两个数字,要求只能减不能增。
今年起,宁波对涉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项目,进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任何新、扩、改建的项目,必须符合现役源倍量消减量替代。
也就是说,新上排放量1吨的项目,要相应关停排放量为两吨的老项目。“石化项目改扩建当然可以,但要确保用上一流的设计、一流的工艺、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治污、一流的管理,淘汰落后产能,确保挥发性有机物总量减排。”费良汉说。
过程控制
一厂一策定治理方案
在摸清了各家企业排放底数后,宁波市挥发性有机物重点整治名单,排出了满满200家企业。不过,从石化企业到印刷公司,行业差异巨大,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种类不同、浓度各异,该怎么治?
“企业治理不可能靠一套方案管到底。”费良汉说,为此宁波市组建了一支33人的专家团队,专门帮助企业解决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像镇海炼化这样的大型化工企业,废气浓度高,专家建议,采用蓄热式热力焚烧炉燃烧处理,而产生低浓度有机废气的企业,则推荐采用活性炭吸附和生物除臭等治理技术。
“我们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浓度不高,活性炭吸附技术使用后既方便,整改效果也很好。”一名企业的负责人,对专家团队给出的整治方案连连点赞。专家团队一厂一策,为企业量身定制方案,既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开支。
严格监管
自动监测全覆盖
LG甬兴,是宁波石化行业巨头之一,也是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大户。在厂区,记者深吸一口气,却没有闻到化工厂特有的异味。
相关负责人蒋思维说:“我们除了利用蓄热式热力焚烧炉,燃烧处理有组织排放的废气外,还对无组织排放的废气采取‘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将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量降到了最低。”
所谓无组织排放的废气,实际上是化工厂在阀门、管线、压缩机等环节泄漏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LDAR技术就是对这些关键部位进行监测,通过仪器设备发现是否有挥发性有机物“偷跑”出来,并进行及时修复,减少排放。
LG甬兴整个厂区内已检测49206个点位,从第一次检测泄漏率为0.32%,到今年3月份进行的第7次检测,泄漏率仅为0.06%。根据专业软件计算,此举就能减排近6吨的挥发性有机物。
目前,宁波92家重点企业已用上LDAR技术,年度检测点位超过了100万个,基本实现了化工行业全覆盖,有效降低了挥发性有机物的无组织排放。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