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最热的这几天,朱平良也没有闲着,听说联合采访团要来采访,他早早地在村里的合作社操作间内,码满了一筐又一筐紫红色的火龙果。
“先尝尝水果再开始采访吧。”他热情地切完又递来,问道,“好不好吃?”得到了一致肯定的朱平良眉眼都扬了起来。
钱江村书记、致富带头人,45岁的朱平良在整个海宁黄湾镇名气都不小。3年前,他毅然带头拆除自家700平方米猪棚,带领全村村民全面发展水果种植的故事,是嘉兴“三改一拆”的典型之一。
从收入不菲的生猪养殖到到满园果香的绿色之路,再次选择背后,正是嘉兴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钱江村书记带头退养复绿
“早几年,大家只知道养猪赚钱,我家也养了不少,规模最大的时候猪棚占地700平方米。”朱平良透露,那些年,平均每户每年养猪的收入有近20万元。
收入可观,但与发展理念背驰。2013年,“三改一拆”专项行动在全省铺开,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海宁市提出生猪全面减量提质。作为养猪大村,钱江村也在第一时间召开了动员会,鼓励村民减产转型。
会议结束后,村民的目光都盯在了朱平良家700平方米的猪棚上。
“你家的猪棚拆不拆?”动员大会后,朱平良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早有心理准备,全村人肯定都盯着我吧。”他说。
“全拆!”朱平良二话不说,第一个签下了拆除协议。为什么这么爽快?其实,朱平良心里早有疑虑,“养猪虽然赚钱,但并不是持续发展的选择,黄湾这里山清水秀,污染最终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利益。”
书记一带头,全村齐呼应。拆了猪棚,村民靠什么收入?如何转型,朱平良也是心中有谱。
三面环山,水清土沃,一直以来,钱江村最大的特点就是山多、林多、果树多。
“我们这里有个叫冷冰坞的地方,靠近钱塘江,小气候优越,又因土壤是沙壤黄土,种植的柑橘大小均匀、长相好、甜度高,在当地一直很有名气。”水果种植产业正是朱平良心中的不二之选。
就在猪棚拆除后,朱平良开始全面研究种植业,他在复垦后的土地上种上了西瓜和橘树,为了鼓励大家一起参与,他还略有“心机”地给村里每家每户发了6株果苗。
满园果香也正是在这些细节中一点点成型。
如今在钱江村,水果种植面积已达3200多亩,柑桔、杨梅、桃子、热带火龙果……村里还申报规划了1050亩的水果主导产业示范园区,实施土地流转,引进培育水果种植大户6家,面积近500多亩,成立高阳山果蔬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火龙果和水蜜桃及冷冰坞柑桔种植休闲采摘基地。
一到采摘季,果农们通过微信等电商平台宣传吆喝,销量颇丰。采摘游也很火爆,一到节假双休日,大车小车停满山坞。
“现在村里基本没有人养猪了,有的村民将土地承包给大户,自己外出打工,有的村民在复垦的土地上种植水果,收入并没减少。”经过几年发展,朱平良心里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
黄湾镇低小散企业腾退复绿
在黄湾镇,一场更大规模的复绿之路正在悄然上演。
2014年9月开始,海宁启动东部(黄湾)生态功能区建设,根据规划,3年内,生态功能区将依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黄湾镇及周边相关地区共70平方公里的区域打造成以生态为支撑的功能区。
“黄湾镇曾经遍布的中小散企业,污染了环境、消耗了资源,需要逐步腾退和淘汰。”黄湾镇镇长金继光表示。
经过排摸,黄湾镇共有低小散企业324家,目前,已有62家企业完成腾退,土地已实施复耕,共复垦建设用地121亩,计划年内全面完成324家低小散企业的腾退任务。
与此同时,黄湾镇还建设了“中小企业创业园”,成为腾退企业的首个接收站,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也帮助这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在海宁黄湾镇尖山新区沿江海塘边,一台台风力发电机组迎风转运,而在一些企业的屋顶上,一块块太阳能电池板蔚为壮观……
黄湾镇正成为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中广核海宁尖山风电场每年可发电9000多万千瓦时,还拥有60多家分布式发电站,天气条件好的时候,黄湾镇的清洁能源发电量可以超过企业的用电量。
改善区域内环境,保护修复生态,腾退低小散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1.69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3.35万元,年均增长18.6%。在一次次选择中,黄湾始终把生态放在首位,手握着金山银山,也逐渐恢复绿水青山。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