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11日讯 生态治理,是不少河道由黑臭变美常做的“手术”。生态治理有十八般武艺,招数用对了,“见招拆招”的效果才最好。
今年,杭州拱墅区河道治理首次采用“片区”这个理念,对康桥、祥符西、上塘南等三个片区11条河道进行整体生态治理,工程预计8月中旬全面完工。
三个片区河道特点不同,治理手段自然也不一样——康桥片区用的是食藻虫引导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上塘南片区采用了生物载体挂膜技术,而祥符片区利用的则是沉水植物种植床等技术。
听着很晕吗?杭州市区河道监管中心的工作人员说,拱墅这三个片区水域所采用的技术,正是杭州市区河道生态治理的缩影。
目前,杭州市区河道用得比较多的“治水招”为底泥处理、曝气增氧、生物膜技术、生态浮岛等举措,他们会根据每条河的不同特点,将其中几招相互结合打出“组合拳”,以期达到最佳的治水效果。
招数一:
投放食藻虫,吃掉水中的藻类
主角食藻虫:这是一种低等甲壳浮游动物,比米粒还要小。这么多治水招数中,食藻虫虽说是以“小”取胜,但它却是蓝藻、绿藻的“天敌”,专吃漂浮在水面的蓝藻、绿藻,让阳光更多地投射进河底,促进沉水植被的生长,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
康桥片区由九曲港、北马桥港、石前港、界河、康桥河和吴家墩河这6条河道组成,总长6.6千米,水域面积约14万平方米,是三个片区中河道数量最多,水域面积最广的。这次拱墅区为它定制的“手术方案”,用的就是食藻虫。
其实这个招数,杭州的麦庙港、百尺溇河和后横港等河道之前都用过。
比如后横港,之前因为水体的流动性比较小,总是被富营养化问题困扰,整条河看上去绿莹莹的,到了高温天,还会爆发蓝藻。可是如今脱胎换骨,不但水质达到Ⅲ类,而且河水清透,靠的就是这种小虫。
据拱墅区的河道监管中心介绍,食藻虫这种生态治理技术,不是每条河道都适用。它需要相对封闭的水域,靠食藻虫消除富营养化水体的蓝绿藻。而康桥片区这样的水域就适合,这里有闸门控制水位,就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水域。
“另外,食藻虫的投放时段也很有讲究。像前段时间的高温天,就不适合。需要避高温,尽量挑清晨或夜间时段投放,提高它的存活率。”
招数二:
“人工水草”,专“吃”水中有机物
主角 “水草”:拱墅区的河道监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在河里“种”上大量的人工水草,这些“水草”实际上是微生物附着的“家”。
“这些附着了微生物的人工水草,长度50-100米不等,它们就如同一个个小型的污水处理厂。河水流过它们,水中有机物就会被这些微生物吃掉,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上塘南片区由红建河、姚家坝两条河道组成,这里东连上塘河、西接运河,南边就是胜利河美食街。这个河道片区就如同一个过水通道,上塘河的河水经过这条通道,大部分就会进入运河。
流速较快,是这片水域的一个特点。如果多种沉水植物,容易被冲走。所以,这片水域主打的是生物载体挂膜技术。
而这种技术之前也已经在杭州做过不少尝试。比如,2010年,它就在西溪河治水时用过,当时还算是一种“新武器”。另外,杭州的东风港、中河南段等河道都用过类似的技术。
杭州市市区河道监管中心表示,类似这种生物膜技术,其实就是为水体有益微生物生长提供附着载体,提高生物量,使其不容易在水中流失。而载体表面形成的生物膜,以污水中的有机物为食料加以吸收、同化,因此对水体中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净化作用。
招数三:
植物+曝气,为河水“减肥”
主角 “水生植物+曝气机”:水生植物既可以营造景观效果,也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和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并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氧气。而使用曝气机,起到的也是增氧的效果。利用机械曝气能快速提高水体溶解氧,氧化水体污染物。
现在杭州的很多河道,你都能见到这样的景致:河面上种了不少“水上花坛”,还有数个小喷泉点缀其中。其实,这也算生态治理。
祥符西片区这片水域采用的就是这种“水生植物+曝气机”的生态治理技术。这片水域由罗家斗河、三墩镇东河、花园桥港三条河道组成,总长3.4千米,水域面积约6.5万平方米。
和康桥片区截然不同,这里一个闸门都没有,完全是个开放水域,而且还与西湖区、余杭区的水域连通,是个交界水域。
这片水域,其实种着两片“森林”。一片种在河面上,由20多个生态浮岛组成,种着鸢尾、香菇草等植物。另外一片则种在水下约1米深的地方,种的全是沉水植物,有伊乐藻,苦草等。另外还配有曝气机。
杭州市市区河道监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缺氧是污染水体较普遍的特征,尤其是黑臭河道。“水生植物+曝气机”其实是一种为河道增氧最经济常见的生态治理手段。
去年全年,杭州累计完成31条(段)48.8公里31.6万方清淤疏浚,主城区城市河道共完成引配水约8亿立方米;消除河道黑臭41条,完成率100%。
根据《杭州市城市河道“清水治污”三年行动方案》规定,到今年年底,杭州将实现绕城公路范围内城市河道稳定消除黑臭,已整治城市河道基本消除晴天排污现象,力争80%城市河道水体主要指标达到或优于Ⅴ类。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