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杭州市区西部,总面积11.5平方公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幽雅、文化积淀深厚,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不仅是国家5A级景区,还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9月的清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西溪湿地蒙上了一层初秋的淡绿薄雾。几只灰喜鹊,在湖面上掠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堤岸上的几只野鸭,正腆着肥硕的肚子,悠然踱着步子。
“这里的鱼虾丰裕,把野生的动物都养得这么肥哟!”
船工曹国华每天得空,喜欢蹲立船头,看西溪美景,飞鸟、火柿、白芦、石桥、古居,总也看不腻。
本月,位于湿地东北角的西溪雕塑园向游客开放。一条全长约3.3公里的“L”形生态景观长廊,林杉环绕,栈道通幽,37件立体雕塑点缀其间,与西溪湿地的美景诗意融合。
曹国华手指着西溪雕塑园的方向说,沿着浓荫如盖的清幽小道漫步,能领略西溪湿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妙处。
生态为先,以人为本。经过三期综合保护工程的西溪湿地已经与西湖一起,在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成功演绎“双西共舞”的佳话。
收复湿地,西溪且留下
西溪湿地距西湖仅5公里,空中俯瞰水道如巷、河汊如网,犹如片片鱼鳞,素有“万塘览胜”之称。
能够想象吗?10多年前,这里村庄密集、人口众多,民居房舍杂乱,垃圾随处堆积。
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曹国华年轻的时候与大多数蒋村人一样,过着“以水为田、以桥为路、以舟为马、以岛为家”的生活。
他记忆中的西溪,并不美。
“那个辰光家家户户都养猪,泔水养猪,钞票省。大家的房子都造在溪沟边,泔水就会流到溪沟里去,臭都臭死。”
养猪,在西溪湿地所处的蒋村,早已司空见惯。2002年,当时的蒋村乡有415户家庭从事着这个行当,生猪头数超过了2.5万。
2002年,一纸“生猪禁养令”,赶走了为蒋村乡带来近70%农业总产值的2.5万头猪。那一年起,西溪的空气、溪水质量慢慢好转,但村里的卫生面貌、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状况仍没有改善。
2003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采用湿地公园的模式,坚持保护第一、最小干预,通过自然隔离,划定9.2平方公里湿地保护区作为动植物自由栖息和繁衍的区域,限制区域游客只能乘船路过。
其中,约1.3平方公里为一级保护区,除科研、科考以外,任何人不能进入。其他区域,则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尽量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保护,创出“西溪模式”
2005年5月1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杭州市要再接再厉,乘势而上,进一步做好西溪湿地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工作,把西溪变得更美,把杭州扮得更靓。
西溪湿地11年的成功实践,探索出了中国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
游客在西溪公园内漫步时,可以观察到一个细节:沿着堤岸有一排护堤柳树木桩,这些木桩又长成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柳树,与碧绿的水面交相辉映,成为一道新风景。
其实,按当初的设计,并不是这样。湿地公园内的塘堤都是泥质,改造时,不少沿岸的游步道需要驳坎。设计时,专家提出用松木桩护堤,因为松木桩在水中不会腐烂。
但村民们有不同意见:松木桩虽不会腐烂,却不能生根、发芽,建议用柳树桩护堤。柳树桩经过一段时间后会生根、发芽,树根会抱住堤岸,水底下纠结的树桩有利于泥鳅等生物生存。虽然这种原生态的驳坎方式成本高,但更能改善生态,建设者果断采纳了这个建议。
这样的细节,在西溪湿地比比皆是。水壁由陡坡改为缓坡,利于湿生植物生长;施工时精心规划与避让,使湿地的几千棵柿子树全部留下……
在西溪湿地保护性建设中,严格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行施工申报确认、生态保护巡查、责任追究等生态保护机制。
作为西溪蜕变的见证者,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刘想,和团队一起建成了国家级的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为西溪湿地的生态监测和研究工作搭建了一个开放式平台。
这个夏天以来,刘想和他的监测团队有了更多可喜的发现——
西溪湿地的水环境是历史上最好的,水质已经从开园前的劣Ⅴ类稳定在Ⅱ类标准,作为“杭城之肾”的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大自然的“家庭”正日渐壮大:与西溪综保工程实施之前相比,维管束植物新增453种,现为674种;昆虫增加385种,现为862种;鸟类增加了92种,现为171种。
筑巢引凤,汇聚文化名人
随着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湿地相存相依的人类渔耕、农耕文化也相继浮出水面:散落在民间的厉鹗祠堂碑刻等许多“宝贝”被相继发现,水车、纺车、稻桶等农耕用具以及梳妆台、菜橱等生活用品900余件被小心地收集起来……“越剧首演地”、“民俗浓缩地”、“文人逍遥地”、“词人圣地”,一连串的雅号,使西溪湿地作为“文化富矿”的角色也日益显现。
西溪钟灵毓秀,在这方土地上找一处结草为庐,是历代文人雅士的梦想。苏东坡、董其昌、郁达夫等一大批名人,在此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匾联、碑文、游记等,如今,钟情杭州的当代文化名家也能梦想成真。
西溪湿地公园东北角,有一个近1平方公里的影视主题文创园区——西溪创意产业园,共建有59幢别墅,满眼都是静谧的溪、河、湾、塘、亭、桥,花草丛中,不时有鸟儿腾空飞起,连绵不绝的鸣声相当悦耳。
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引来了包括麦家、高满堂、邹静之、余华、蔡志忠等20余位文化名人入驻。
在著名作家刘恒的眼中,西溪湿地现在已变成了西溪“师”地。走在西溪创意产业园附近的路上,也许不经意间,就会遇到一位艺术大师。
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西溪创意产业园引入文创活水,就是要塑造文创产业融入自然生态的典范,进一步传承西溪文脉,拓展公园文化旅游功能,丰富西溪国家旅游综合体文化品质。
重建乐土,守护精神家园
湿地保护,以人为本。实施湿地保护工程,也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西溪原住民们的获得感。
养猪、种田,对曹国华而言是久远的记忆了。
他如今是西溪湿地员工,从事摇橹船接待工作,每日主要负责“渔夫之旅”、“向晚游”、“摇出来的西溪味道”等特色游览接待。凡有工作任务,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骄阳,总会看到他坐船头,划着桨穿梭在西溪航道上的身影。
在西溪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开放后,像曹国华这样的原住民纷纷回到西溪湿地重操旧业,或当船工,或当农耕人员,或当服务人员,或当环境保洁人员。
他们还搬进了蒋村花园、西溪花园两个大型的生态型居住区,过上了幸福和谐的“居民生活”。大气、时尚的多层楼盘,格外疏朗;宽敞的楼间空地处,间或有小桥、流水出现,这样的环境无法跟农居安置点联系起来。
只要有空,曹国华还是愿意“猫”在西溪,享受惬意的慢生活。
“祖辈记忆中的西溪回来了。”对于每个西溪当地原住民而言,西溪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是他们一辈子需要守护的精神家园。
大事记
●2003年8月21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2004年1月19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杭州市西溪湿地综合保护总体规划》
●2005年2月2日国家林业局批复杭州市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
●2005年5月1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2008年10月1日西溪三期建成开放,11.5平方公里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完整呈现
●2009年7月7日湿地公约组织发文同意杭州西溪湿地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中国第一个以湿地公园名义加入名录的湿地
●2009年11月2日中国湿地博物馆开馆
●2009年11月24日西溪创意产业园开园
●2011年12月1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2012年1月9日国家旅游局授予西溪湿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
●2013年10月31日荣获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林业局联合评出的“中国十大魅力湿地”称号
●2016年5月12日西溪湿地成功入选《美丽中国》普通邮票
●2016年6月30日总面积约29.76公顷的西溪雕塑园建成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