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破碎生产线启用
金华建筑垃圾变废为宝迈大步
2016-09-22 14:54:07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徐朝晖

  在生产线的输入端,是成堆的建筑垃圾,一辆铲车不停地往筛斗中“喂”料,通过破碎分解、降尘降噪、自动分拣,输出端缓缓送出粗骨料、细沙和粉料。

  这是9月20日记者在市区十八里一处工地目睹的一幕。现场工作人员说,这些来自金华市区各个工地的建筑垃圾,经过处理,摇身变成了建材资源,将重新回到建筑施工中。

  当天,市区年100万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项目破碎生产线正式启用。这也是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废弃物集中收运处置之后,金华第三大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集中处置的公共项目。

  这也意味着,今后市区所有建筑垃圾再也不用偷偷摸摸随意倾倒了,直接运到这里,全部能变身为建筑施工原材料。

  放错地方的“黄金”

  建筑垃圾主要来自于旧城改造的房屋拆迁、建筑和道路等工程的开挖,以及房屋的装饰装修。据测算,市区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及渣土在100万吨以上。

  其实,建筑垃圾浑身都是宝,在欧盟许多国家,建筑垃圾被称为放错了地方的“黄金”,再生利用率超过70%,有的甚至达到90%,着实令人眼红。

  但长期以来,因为缺乏专业的固定处置场所,对建筑垃圾的处理,一直是城市管理中令人头疼的问题。建筑垃圾一部分进行填埋处理,一部分择地临时露天堆放,一部分铺设路基。为贪图方便,部分市民和建筑企业利用夜间非法倾倒建筑垃圾。城乡接合部的空旷地带、偏僻的道路两侧,往往成了建筑垃圾乱堆乱倒的重灾区。

  在专家们看来,由于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置,建筑垃圾露天堆放和地下填埋影响环境、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在自然界很难消解。建筑垃圾中含有织物、塑料、钢筋、木头等,直接用于道路工程,留下质量隐患。而堆放地块如果将来作为建设用地,还要花很大的投入开挖、转运,同样留有“后遗症”。

  为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促进绿色发展,中天集团与金华市城建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金华市中天城建绿色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双方投资1.5亿元,建设金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项目。我市建筑垃圾变废为宝,资源化循环利用的序幕由此拉开。

  取之不竭的“矿山”

  “建筑垃圾的破碎线投产,仅仅是这个项目的第一步。”市中天城建绿色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显锋告诉记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项目还有一个名称,叫金华建筑垃圾静脉生态产业园,破碎后的粗加工建筑原料,在这里可以进一步加工成商品混凝土、干粉砂浆、水泥制品等一系列的再生建筑材料。

  所谓静脉产业,是指垃圾回收和资源化再利用的产业,又被称为“静脉经济”、第四产业。其实质,就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有机协调当今世界发展所遇到的两大共同难题:垃圾过剩和资源短缺。垃圾变废为宝,就是垃圾的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过程,最终使自然资源退居后备供应源的地位,自然生态系统真正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根据规划方案,金华建筑垃圾静脉生态产业园总占地约91亩,拥有破碎生产线、制砖生产线、再生商品混凝土生产线等。设计年可处理建筑垃圾100万吨、生产再生砖制品30万吨、再生水稳材料30万吨、再生商品混凝土45万立方米、再生微粉10万吨。

  传统的沙石主要来源于河道采沙和开山破石,但这两种均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开采对环境的破坏显而易见。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出的再生骨料,替代天然沙石料,将减少资源开采,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按年100万吨建筑垃圾处理规模测算,产出的再生骨料相当于6座小型矿山的开采量,制成的再生沙相当于保护30公里的河道。

  胡显锋说,静脉生态产业园的建设,相当于给金华造了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矿山”。未来,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再生制品—建筑体将形成有机循环,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难以估量。

  绿色发展的“标杆”

  对建筑垃圾进行破碎粗加工处置,近年来,我市已有多个地方进行了尝试。但进行深加工,制成再生建筑材料,尚属首次。

  从国内来看,目前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生产规范、质量标准、产品应用推广的政策、相应的法律法规等,还未健全完善。为此,中天城建绿色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将加大研发投入、成立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研发中心,推动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规范研发再生产品的应用,将项目打造成高技术、高环保效能的资源再生产静脉产业园。

  中天集团是一家以土木建筑、地产置业、移动传媒、投资和教育为主导的大型企业集团,位列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强。成立20年来,中天集团始终关注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争做优秀企业公民。

  作为一家从东阳走出来的大型家乡企业,中天集团在绿色建筑领域颇多建树和贡献,走在行业前列。这也是我市选择与中天合作,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一个重要考量。

  中天城建绿色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秉承“每建必优、精细管理”的理念,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努力将该项目建成工艺领先、设备优良、性能先进的建筑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生产的标杆。

编辑: 陈秋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 【专题】中央环保督察即时报

  • 武义稻田现巨型龙舟

  • 1
  • 2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