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三门县以“穷县富治水”的决心,强势推进各项治水工作,完成总投资14亿多元,其中7个项目采取市场化建管模式,总投资达到2亿多元,获得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维示范县、省“清三河”达标县等有关荣誉。
“治水工作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引入市场力量参与,既有利于缓解财政即时支付压力,又能有效解决地方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从而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和运行效率。”三门县委副书记、县长邱士明如是说。
TOT模式解决技术难题
“五水共治”,治污先行。8月25日,记者来到三门县城市污水处理厂,三门富春紫光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出水取样点取水。
“一般早上8点半和下午2点各取一次。”该公司副总经理陈洪天告诉记者,除了早晚一次外,该点安装了在线监测功能,一旦水质超标,中控室里的监控系统就会报警。
记者来到中控室,发现四台电脑一字排开,其中一台电脑的“污水处理厂自控系统”正显示着紫外线消毒渠的各项出水水质指标,这些数据与省市县环保部门联网,随时接受监督。
三门县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日处理污水2万吨,建成于2007年,2014年12月转由三门富春紫光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负责运维管理,特许经营期20年。
“采用TOT+BOT模式,委托他们这样的专业公司打理,有技术保证。”三门县建设规划局重点办主任方土告诉记者,如果政府自己组建团队,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难招;另一方面单一团队缺乏强大后援,在人力配备上要远远多于现有工作人员。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每吨水处理服务费1.06元,企业要做的是日常管护,确保出水水质达标。
BOT模式缓解资金压力
相比政府投资建设、企业运营管理的TOT模式,BOT这种由企业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模式可以缓解政府建设的资金压力。
三门县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就用BOT模式,即由三门富春紫光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自行建设和维护。
二期工程于2014年4月动工,2015年3月投用后,三门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每日4万吨。2015年底,三门又提出了污水处理厂提标工程,总投资3450万元,于今年7月份完工,目前正处于调试阶段,调试完成后出水水质可争取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投运后,政府将增加污水处理服务费0.28元每吨。
一期的特许经营权转让资金5700多万元,二期的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一进一省”,三门县共缓解了一个多亿的财政即时支付压力。而总规模每天处理4万吨的三期工程也已经提上日程。
此外,今年4月份以来,三门根据市里统一部署,委托北京尚洋公司在全县开展水质自动监测站及系统建设。每个监测站站房及设备投入约50万元,并由该公司安排专业团队负责后期的维护管理,政府则主要负责站点的“三通一平”,并以每站每年14万元左右的标准向该公司购买水质检测数据。
参照三门前期已经建成的其他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这一合作模式的价格优势较为明显,比如,沿海工业城污水厂在线监测系统仅设备投资就需要54万元,另外年均运行维护还需要12万元。
市场化运作提升服务
都说三分建、七分管,因此日常维护是关键。
三门大力推进城乡治污一体化。以县域三大片区的污水处理厂为运维管理区域中心,以半小时为服务半径,大力推进配套管网建设,2年新建管网140多公里,实现周边行政村应纳尽纳,并已经完成367个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受益群众达6万多户。
“对于后期的运行与维护,我们正在考虑依托城市服务农村的思路进行统一运维,提升管理效能,实现低成本、保水质的目标。”方土说。
专业的服务商可以更好地“管”好农村治污运维,因此在计划引进之初,考虑项目的运维管理成本,该县便变传统的招投标方式为“竞争性谈判式”。
目前,已有合作经验的富春紫光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入选。与普通监管不同,该公司通过科技的力量,为每个试点村的污水处理终端都安装了监控系统,可远程进行监控。同时,技术人员定期对污水治理站点设施、设备、水质进行日常巡检和管理。
“逐利性是社会资本的本质属性,在市场化治水的过程中,政府既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全面积极履行政府监管职责,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邱士明表示,如在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他们对出厂水质、污水处理量等量化指标实行严格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运营单位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