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现场培训会在我市召开。住建部总经济师赵晖,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副司长王旭东,省住建厅副厅长吴雪桦,以及各省市相关负责人和部分高校专家与会。
市委副书记、市长暨军民,副市长祝伦根,市政协副主席朱恒钱参加会议。
与会人员现场考察了金东区江东镇六角塘村、岭下镇岭五村、澧浦镇山南村和琐园村、塘雅镇十村联建堆肥房。在随后召开的全国培训会上,我市作典型发言,向全国各省市介绍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金华模式”。
2013年,我市在全省打响“五水共治”第一枪,并按照水岸同治、标本兼治的理念和要求,将农村垃圾治理作为治污水的切入口之一,形成了“农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发展可持续”的农村垃圾分类“金华模式”。“金华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探索形成了“二级四分”法:由农户将垃圾分为“会烂”和“不会烂”两类,分别投放到政府配发的“两格”式标准化垃圾桶,再由村保洁员每天上门收集,对“不会烂”的进行二次分类,分拣出“好卖”和“不好卖”两类。对“会烂”的垃圾,采取“一村一建”、“多村合建”、“村企联建”和“村校共建”等方式,标准化建设“两格”式阳光堆肥房或机器发酵堆肥站,集中堆肥处理;对“好卖”的垃圾,由再生资源利用公司上门有偿回收;对既“不会烂”又“不好卖”的垃圾,按原模式统一处理。我市还创新推出了设立“笑脸墙”、“红黄榜”,把卫生费收缴制度纳入乡规民约等举措,有效实现了垃圾分类机制长效化。目前,该项工作已覆盖全市145个乡镇、4230个行政村,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5%。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带来显著的综合效益。生态效益方面,通过农村垃圾生态循环利用,我市有效减少了垃圾填埋总量。据统计,如今农村近70%的垃圾留在当地阳光堆肥房,10%~15%的垃圾回收利用,需要转运处理的只占原来的15%~20%,仅金华市区农村需要填埋处理的垃圾每年减量17万吨,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可延长5年多。经济效益方面,金华农村每年产生垃圾约80万吨,通过“两次四分”,每年可减量60万吨以上,按照目前垃圾平均清运、焚烧、填埋成本每吨分别200元、110元、90元计算,政府支出每年减少近2亿元,高于农村垃圾治理财政补助支出;同时,干净整洁的农村美景吸引了八方游客,绿水青山正逐步变成金山银山。社会效益方面,通过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治理工作,促进了农民自我管理,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