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底蕴深厚的太湖溇港至今川流不息。作为溇港分布最多的区县,吴兴近年来积极开展“五水共治”,让当地的水从源头到入湖清波奔流——
吴兴,是湖州市太湖溇港分布最多的区县, 74条溇港中占据了39条。
日前,太湖溇港入选了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也让参与溇港治理的吴兴人激动不已。连续8年,从这里汇入太湖的水质保持在Ⅰ至Ⅱ类以上,又经受了今年太湖水位达到历史极值时考验,表明整治提升后的溇港依旧发挥出重要的防洪排涝作用。
这是近年来吴兴通过“五水共治”推动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的一个精彩缩影。
吴兴的水,源自西部山区,自西向东、从南到北地奔向南太湖。这“一滴水”在这片水系穿行,发生了种种与治水有关的故事。
第一站:举家搬迁护“水缸”
埭溪是吴兴西部山区的一个乡镇,也是吴兴之水的起点。
在埭溪,有为城市供水的“大水缸”——老虎潭水库。为了保护水库环境, 10年多前,水库一带2700余名埭溪农民成为了库区移民。如今,水库下游又有3600余名埭溪人为了生态产业项目发展举家搬迁,用生态发展模式进一步保护水环境、守护“大水缸”。
村民吴义诚老家在该镇贯边村,是库区所涉8个移民村之一,如今已经成为集镇上的新居民。“一开始从山里搬下来,在生活上还真找不到感觉。”吴义诚告诉我们,村里的老房子如今已在水库底下了,水浅的时候还能看到进村的路,“确实舍不得,但想到我们保护的水能让更多人分享,就觉得很有意义。”
“移民工程启动后,库区村民没有增加过一块砖头而多要补偿款。”该镇乔溪村党总支书记陈有才用这样一个细节,反映了当年“生态移民”的甘愿奉献。为了水库环境,乔溪村当年共有1800多名村民搬到镇上,还留下一个名叫富家岭的自然村在山上。这个自然村也因为生态防线没有引进一家工厂,连农户养猪养鸡的习惯都舍弃了。
第二站:重塑产业疗“水伤”
吴兴的这“一滴水”从西部山区开始流向东部平原,不一会儿就遇到了昔日的“龟鳖大镇”——东林。这里曾是全省龟鳖养殖最集中的一个乡镇,从东林出售的龟,一度占到全国最大市场——广州市场的60%,但当地的水环境也因该产业备受压力。
而在3年前,这里发生了一件改变镇史的大事:当地计划在3年内将全镇2616个龟鳖棚全部清空,彻底割舍这一产业。就在今年6月,这一目标变成了现实。据检测,东林的整体水质已从2014年的Ⅴ类、Ⅳ类变成了目前的Ⅲ类。
东林正从昔日温室龟鳖养殖造成的“水伤”中“生态觉醒”。
该镇保国村50岁的杨建海原本是一位龟鳖养殖户,转产后就与过去的发展模式“决裂”,开始在乎水了。去年开始,他承包了100亩水塘,发展“泥鳅+茭白”种养循环的生态农业。为了改善水环境,老杨花了半年时间钻研循环种养技术,“现在是靠水吃饭,水不好生意就赔本。”老杨笑着说,现在他的泥鳅凭借养殖环境的优势还出口到了日本, 8个塘一茬收网就卖了近50万元。如今,像杨师傅这样从生态农业中获益的转型户,在东林已有100多户。
第三站:美丽村庄变“水景”
俯瞰吴兴水系图,道场乡是连接该区东西部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当地纵深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流经这里的“一滴水”也与昔日的“不堪画面”作别,成为如今的一道靓丽风景。
以前不担心有人会游泳溺水,因为河水又脏又臭;现在为了安全在河边竖起警示牌,因为河水变清了……这一趣事就发生在该乡城南村1公里长的苏湾河。
走在苏湾河边,杨柳、红叶石楠、香樟等苗木将河道两岸扮成了一道绿色风景线。河的一头望得见青山重重,另一头是新建的机埠,苏湾一滩“死水”的历史由此被终结,如今已是清波荡漾,两岸的绿景倒映其中。“以前这里有20户人家养猪,不仅臭气熏天,还影响水质。”该村村民李坤华说。苏湾河启动整治后,他主动做起猪棚拆迁的说客,义务当起清淤工程的监理。事实上,苏湾河的治理是吃上了“百家饭”,乡、村出资治水,附近苗木场捐献树苗,企业包下路砖……“现在,我们把苏湾河融入到金盖山旅游景区规划中,让它成为了一个景点。”该乡有关负责人说。
第四站:“长城”围田防水患
现在,这“一滴水”流到了吴兴东部一片数万亩的现代农田附近。这里是八里店南片,是全省唯一的省级新农村建设体制创新试验区,也是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在这里,“一滴水”的进出变得规规矩矩。
“我们试验区的圩区已经建成,所以防汛能力增强了不少,我们养鱼的也有安全感。”凌淦荣是试验区的水产养殖大户,在今年夏天太湖水位达到历史极值的时候,他却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的鱼塘会水漫金山。
原来,试验区去年修建完成的“农田长城”——南片圩区让这里固若金汤。“整个圩区共有32公里的堤防,是将南片全部‘包围’的防洪灌溉水利工程。”管委会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董水华说,圩区总共投入了3000多万元,共有4座水闸站和11座单闸,堤防高度达到4.2米,比一般的高出1米多,“它让试验区的农田彻底告别‘望天田’的传统农业耕作历史,在今年的防台防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前段时间下暴雨的时候,我们给羊种青饲料的玉米田一下子全被淹了。不过有圩区设施,很快就把水排出去了。”试验区的湖羊养殖大户费明锋说,“圩区的排涝能力真强大!”
第五站:重整染坊靓水乡
再一路向北,就到了南太湖高新区。这里是吴兴涉及太湖湖岸线最长的一个地区,有着优美的滨湖风光,以溇港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等产业都因“水”而兴。
然而,在过去,“一滴水”在这里是要被“给点颜色看”的。原来,在附近一带曾有不少的砂洗印花企业。这片“大染坊”得到了当地的有效动态监管,但规模小、分布散、层次低的产业状态,始终会对当地水环境构成威胁。
为了彻底改变产业基因,一场浩荡的产业革命在当地拉开帷幕。园区仅用1年时间,让总投资10亿元的砂洗印花城项目拔地而起,项目一期已交付使用。目前, 19家砂洗厂和171家印花企业搬迁入园。
同时,一系列先进的环保处理技术也进入了该项目。园区请了央企来做“污水管家”: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旗下的中环水务,在这里建成了省内第一座使用VFL迷宫系统污水处理技术的污水处理厂。“这套技术不仅能高效处理污水,而且50%被处理过的污水还能实现中水回用。”企业有关负责人说,即使面对印染行业,这里的“一滴水”也能如释重负。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