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浙江鸿翔环保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正加紧打包一箱箱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砖”。而制作这些砖块的原材料,就是来源于很多人瞧不上的废旧砖瓦块、装修石材等建筑垃圾。
自去年运行以来,这一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为海宁市建筑垃圾综合化、资源化、循环化处理利用找到了一条新出路。“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高达95%,每年可将近200万立方米的建筑垃圾‘变身’为5亿块环保砖。”项目实施方负责人自豪地说。而像这样的生态环保领域的投资,海宁在前三季度比去年同期增长高达82.4%。
抓住产业调整的战略机遇,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仅仅是海宁全方位力推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土地、能源、水等原生资源相对匮乏,环境承载量日益饱和。如何突破这个发展瓶颈,下好一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大棋?海宁的选择是: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将资源、能源的短板和劣势,转化为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机遇与优势。年初,该市成功晋级浙江省3个入围“2015年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地区”的市(县)之一,为布局循环经济领域率先下定一枚重要棋子。
在节能环保产业以外,传统产业成为海宁发力循环经济的又一个重要突破口。作为皮革产业的重要一环,海宁分布着多家制革企业,而“清洁制革”正是当地对接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走进海宁市富升裘革有限公司,该企业通过应用该市皮革研究院提供的新型循环高效节水技术,对鞣制环节产生的废水进行生化和物理处理后实现达标回用。“以前一年污水排放量在24万吨,采用新技术后每年只排15万吨。”企业副总严思扬按照一吨水的水费、污水处理总成本20元测算,每年可节约180万元。目前这项技术已免费送进该市的8家皮革企业,广泛运用后可在该市实现年制革废水排放量比实施前节水减排40%以上。
推动经济走上“循环、高效”之路,在于科技进步,更在于制度倒逼。三年前,海宁在浙江试点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用能权改革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涉及总量指标分类核定、新增用能有偿申购、超额用能差别收费、节约用能上市交易等。截至目前,该市共有112个企业项目申购用能,项目单耗、新增用能总量双双下降,“精打细算”成为企业用能常态。数据显示,至2015年末,海宁3000吨标煤以上企业单位能耗产出5.04万元,同比增加9.5%。
日前,海宁的这一用能权改革经验获得国家发改委认可并进行推广。
与此同时,海宁还将循环经济的触角延伸到服务业、农业等领域。作为全省首批省级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示范试点城市,该市依托浙江绿洲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每日可将近100吨的餐厨垃圾变成12吨有机肥料、450公斤工业油脂,实现变废为宝。此外,该市还建起4家秸秆综合化利用企业,通过把秸秆变成绿肥和饲料,将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5%。
循环经济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更产生良好生态效益。数据显示,1至10月,该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2.5%,同比提高10.8个百分点;该市43个市级河道监测断面四类以上水质占比86%,同比提高11.6个百分点。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