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是湖州发展进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词。
2003年,提出建设生态市的战略目标;
2008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绿色GDP考核;
2010年,被环保部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
……
从2014年5月30日起,生态与湖州两者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这一天,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复了《浙江省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湖州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是我市实施的首个国家战略。
前天,通过航拍镜头俯瞰吴兴区西塞山旅游度假区,群山苍翠,竹海绵延,水碧天蓝,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通讯员 吴仁斌 摄
两年多来,湖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照这条路走下去”的重要指示精神,大胆先行先试,在发展经济和呵护生态之间不断求证实践,坚定不移致力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努力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湖州大地上,绿水青山带笑颜。
生态治理护美绿水青山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来,湖州干群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以环境治理为首要要务,坚持既治标、又治本,取得了显著成效。”市生态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说。
2014年,浙江吹响了“五水共治”的号角,与水有着深厚感情的湖州务实推进,亮点不断,强势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三年来,“清三河”、清淤治污、“河长制”等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连续两年夺得省里治水最高奖项“大禹鼎”。
通过实干、巧干,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身边黑臭河、垃圾河华丽变身,可游泳的河道越来越多。
与绿水相呼应的蓝天,也治理出了一番新气象。
冬季是雾霾天气逐渐增多的季节,细心的市民发现,城市道路上的高压洒水车、喷雾车频繁作业,仿佛身边的空气也清新了好多。
这是我市大气治理的一个细节。坚持立足当前、主攻内因,从2014年起,我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治霾318”攻坚行动,重拳出击“治扬尘、治废烟、治尾气”,市区PM2.5浓度均值逐年下降。今年截至10月底,市区PM2.5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下降幅度位列全省第一。
矿山开采是我市发展路上的一把“双刃剑”,在绿水青山与经济效益之间,我市毅然选择了前者,坚决关停到期到量矿山企业,并严格落实减点控量规划,全市矿山开采规模逐年下降,矿山企业由612家削减到56家,减少了91%。关停的500多家矿山基本得到治理,腾出土地空间2.3万多亩,释放了环境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全民共建美丽乡村是我市生态治理的最生动实践之一。无论是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德清的“中国和美家园”、吴兴的“南太湖幸福社区”等都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湖州所打造的美丽乡村。截至目前,我市已有七成行政村建成了市级美丽乡村。 2015年,安吉县牵头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标准,意味着全国将出现更多湖州美丽乡村的影子。
产业转型做大金山银山
生态治理让人领略到了湖州的颜值,依托绿水青山发展乡村旅游,我市走出了一条由“农家乐”到“乡村游”,到“乡村度假”再到形成乡村生活的湖州之路。“山里一张床,赛过城里一套房”,这在湖州乡村已不是新鲜事。德清县莫干山镇发展“洋家乐”,吸引南非、英、法等18个国家外籍人士的投资,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部分“洋家乐”的单张床位年上缴税金达10万元以上,实现了“绿水青山”的“淌金流银”。
数据显示, 2015年,我市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占到全省的10%左右,远远超过了人口、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5%左右的平均水平。
安吉县溪龙乡是白茶故里,单白茶一项就贡献了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7000多元。“没想到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这些茶山,真的是金山银山。”日子越过越红火,当地村民钟玉英不禁感慨。
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这是我市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生动写照。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来,我市不断开阔“两山”转化通道,做精生态农业、做强绿色工业、做优现代服务业,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融合发展新路子。
在电动汽车领域,位于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微宏动力公司实现了一个神话般的数字,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锂电池充电仅需10至15分钟,单次充电行程300公里以上,使用寿命60万公里,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达到300亿元,实现了环境优化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许多企业与“微宏动力”一样,在环境保护的倒逼动力机制下,走上了经济“中高端”。近年来,全市共淘汰了1900多家低小散企业的落后产能。以铅蓄电池行业专项整治为例,通过淘汰、兼并、重组等方式,企业数由225家减少到16家,产值由整治前的18.7亿元增加到281.2亿元,增加了10多倍。
生态经济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百姓增收致富。 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410元,高出全省平均3285元。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进一步催生了百姓的“生态自觉”,群众自觉呵护绿水青山在湖州蔚然成风。为强化公众参与,我市发布《市民生态文明公约》,在全省率先设立“湖州生态文明日”,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认同感、参与度。
制度创新筑牢生态屏障
“美丽有时很短暂,而更多时候,需要固化经验形成制度,让美丽容颜常驻。”市生态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说,制度创新是示范区建设的核心,也是生态文明“湖州模式”能否推广的关键所在。我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渐构建了立法、标准、制度“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
今年7月1日,我市颁布实施全国首部生态文明示范区地方法规——《湖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条例从规划建设、制度保障、监督检查、公众参与等方面作出规定,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其他领域,我市还审议通过了市容管理条例,并在积极研究制定河道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地方法律法规。“生态标准”湖州造,作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今年4月,我市制定出台《湖州市国家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建设2016—2017年推进计划》,进一步细化了今明两年工作任务。目前,一批支撑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标准规范正在有序制定中。
11月,我市下发了《湖州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暂行办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作为该工作基础支撑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也已完成。“有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家底一目了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等都有据可循。”市生态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说,这两项“国家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湖州经验”将成为全国示范。
在追逐绿色发展之路上,湖州将以先行先试的积极实践,为全国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借鉴与参照。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