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国内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浙江率先感受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发展压力。2013年,浙江主动调整进入新常态,打出了一套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的转型升级组合拳。
全省各地纷纷响应,绘制“治水”蓝图,定下治理目标。从2014年年初起,全省11地市90个县(市、区)连续半年时间,在浙江日报上以“五水共治百城擂台”为题,刊发各地“五水共治”作战指挥图和治水承诺书。如今,近三年时间过去了,当年的承诺有没有从“纸上”落到“地上”?
即日起由浙江日报、浙江在线、浙江新闻App、浙江手机报组成的新闻报道组将前往各地回访三年治水承诺,汇集各地治水经验,寻找因“五水共治”而发生美丽蝶变的浙江样板。
浙江在线宁波12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陈秋杰 编辑孙璐)北仑,这座位于浙江省大陆最东端的山水港城,以其得天独厚的港口和区位优势,成为了全省最重要的临港产业聚集区。而发达的临港产业在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水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和外来人口涌入,特别是人口密集的城中村,更是成为了北仑治水的难点。
“五水共治”这三年,北仑从单一的工程治水向水生态整体修复转变,用生态科技的治水“新公式”解开了自身的治水难题,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和水生态文明建设,逐渐筑起一座“会呼吸”的灵动港城。
精细截污 北仑走到“最后50米”
据统计,北仑区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达53万,超过本地人口,而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作为外来人口的集聚区,是城镇截污纳管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针对这些环境复杂、难以每户接管的区域,北仑采取排污口工程截流的方式,使城中村的生活污水不再直排入河。
霞浦街道老城区截污工程施工中
为提升污水管网的使用效率,北仑实行“两级管养,属地为主”管理模式,要求区、街道两级,结合河道巡查“四无二查报”制度,加强对管网日常巡查管理,提高管网管养水平。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监管考核工作,各街道成立城镇公用设施管理站,对污水设施进行维养管理。完善管网、设施长效管理机制,日常维护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行专业化养护。实施中心城区老旧污水管网检测与修复工程,加大老旧污水管网检测、维修工作力度。
通过开展全方位无死角的精细化截污工程,北仑用“最后50米”表明了其“污水不落河、不落地”的决心。记者从北仑区治水办了解到,截至今年7月底,全区共投资5.4亿元,改造河道污水直排口850个,完成城镇截污工程46个村,覆盖率达到85%;建成主管长度约105公里,污水管总长达到636公里。这一项项工程为北仑河道水质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修复 北仑写下治水“新公式”
在截污纳管、河道清淤等一系列的工程治水有序开展的基础上,北仑针对自身“水情”开始了水生态整体修复的探索,并写下了生态科技治水的“新公式”。
小浃江中倒映着美丽家园(戴光杰摄)
小浃江,地处甬江南岸,是北仑的母亲河。清诗“潮音时入耳,带水亦盈盈。夜月声初寂,晨光势早迎。”描写的就是古时小浃江的潮水之盛与江上船舶来往的繁荣景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浃江兴起了鱼蚌养殖的热潮,频繁的捕捞作业和密集的网箱养鱼,带来了小浃江的繁荣,也导致了其水环境的破坏。
北仑区水利局的工作人员索向鲁告诉记者:“为了重现母亲河昔日的风光,我们从2009年开始统筹规划,以‘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河道治理工作。至今已投入13亿元,完成35公里河道的整治。”记者了解到,在小浃江的河道整治中,北仑摒弃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和浆砌挡墙的硬式驳岸,运用松木桩(挡土墙)、坡率法及岸坡绿化等方法重构河道生态系统,打造“生态驳岸”。
小浃江畔的绿道
来到小浃江畔青墩段,两岸平均约20米宽的绿化带掩映着碧波荡漾,旁边还修建了滨水公园、亲水平台和健身步道,这里逐渐成为了市民游客晨练、出游、骑行和垂钓的不二之选。索向鲁指着这些绿化带告诉记者,“这10—20米的绿化带不仅起到了河道生态修复的作用,洪水来临时也有很强的蓄水能力,平时又可以作为市民游憩的亲水绿地,一举多得!”
如今的小浃江里流动着盈盈碧波,更流动着乡愁文化。以小浃江“碶桥文化”为主线,北仑打造“浃江风情”文化品牌,每年定时举办的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成为了人们了解小浃江人文历史、乡土风情和碶桥文化的“窗口”。
记录小浃江历史文化的浃江风情馆
近年来北仑将生态治理的“新公式”运用到全区的各大主要河道中,成效显著:其中小浃江和沿山大河的综合整治工程被评为“全省生态河道建设优秀示范工程”;今年梅山水道的综合整治又名列全省四项“河道生态建设最佳示范工程”之一;正在进行中的芦江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也将融合原生态河岸美景、历史文化古街等元素,打造坐拥自然风光与历史文脉的亮点河廊。
海绵型水循环 治水让城市“深呼吸”
2015年,中央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启动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今年又新增14个城市,宁波位列其中。
北仑以此为契机,在保证水利工程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将生态治理从水中延伸至岸上,全方位打造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位于太河路和庐山东路交界处的绿地公园与普通的公园不同,作为“海绵型公园”,它肩负着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生态使命。
河道两岸的绿化和公园等“海绵体”建设
记者行走在公园中,视线开阔、绿意盎然。极目远眺,清澈河景一览无余;近观四周,草坪、灌木、花朵点缀于游步道和广场之中,市民、游客或休憩,或漫步,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动人景象。
记者了解到,北仑通过绿地建设与雨水控制、土地开发和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建设海绵公园,利用天然降水涵养公园生态。目前全区共建成海绵型公园绿地及通道绿化约500万平方米,年均雨洪利用总量可达18亿立方米。
此外,北仑的绿地建设还贯穿了岩河、中河、东泰河和沙湾河等多个水系,共计10万多平方米,将“绿地建设”与“河道整治”结合起来,全方位提升城市的水循环能力,真正达到“雨季‘不看海’、旱季能蓄水”的“海绵型”城市目标。
渐渐地,北仑的绿化从河岸边来到了道路上,甚至“爬”上了楼房,海绵型建筑群展露雏形,“立体式绿化”从概念变成了现实。
北仑中和路绿化建设
北仑区通过增绿减灰,对泰山路、新凯河路等7条道路进行海绵型道路改造,增加道路绿地雨水吸纳能力。据悉,2014年至2015年,全区新增道路绿化面积1.1万余平方米,道路绿化率15.8%,这些绿化带成功将城区排水管网的防洪排涝标准从“一年一遇”提高到“三年一遇”,防御暴雨的能力大大增强。
随着“最美阳台”等评选活动的展开,市民们也加入了北仑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屋顶、露台、天台、阳台都成为了大家的“小花园”和“小农场”。据统计,全区屋顶绿化面积已十余万平方米,强降雨时可截留21%的雨水。
从单一的河道治理、截污纳管到综合性的生态治水、海绵城市建设,北仑以“五水共治”为契机,用三年的时间寻找到了一个“生态+文化”的治水新公式,让城市尽情“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