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靠海的宁波竟属于缺水地区,每年1.4亿吨的缺口怎么补
每天28万吨污水变废为宝宁波用再生水“解渴”环境用水
2016-12-27 07:28:58来源:钱江晚报作者:朱彬彬 王凯艺

  浙江在线12月27日讯 临海又是江南水乡,所以,如果告诉你宁波其实属于缺水地区,你可能不敢相信。

  水去哪儿了?老百姓日常要用水,河道、景观、马路等也要“喝水”,近几年,宁波所需的这类生态环境用水正逐年递增,全年的用量已破2.4亿吨,而水利部门正常情况下所能提供环境用水量每年仅为1亿吨,缺口多达1.4亿吨。

  诺大的一个缺口,如何填补?记者近日从宁波市排水公司获悉,宁波的《再生水作为环境用水应用研究与示范》项目实施至今两年,目前正式宣告成功。

  困境——

  环境用水缺口1.4亿吨

  再生水利用率仅有一半

  宁波每年的环境用水(专业术语,包括农业用水、城市用水和特种用水,目的是为防治水污染,改善水质)缺口达到1.4亿吨,怎么补?

  市排水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改善河道水体,可以解渴,但困难大效果又有限,而且这些水资源从资源性、水质性和工程性上讲,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考验。”

  既然改善有难度,那就让水“再生”。记者了解到,再生水在宁波其实又早有研究,所谓再生水,即污水再生利用产生的水,主要指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并可重复使用的有益资源,因此再生水又被称为城市的“第二水资源”。

  可惜的是,长期来宁波对再生水的利用率仅停留在一半。再生水利用难度之所以很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管网铺设、总体规划的影响,再生水很难进入家庭和单位;二是市民观念上还不能接受,总认为再生是不干净的,还是自来水好用。其实,经过处理的再生水虽不能饮用,但它可以用于一些水质要求不高的场合,如冲洗厕所、冲洗汽车、喷洒道路、绿化等。

  从去年年初开始,如何充分利用再生水资源,来填补环境用水这一巨大缺口,就成了市排水公司和市城区内河管理处联手研究的课题项目。

  突破——

  用再生水“解渴”环境用水

  补充量总计已超200万吨

  对再生水的利用,宁波正式起步应该要从1999年建成的宁波市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工程算起,这也是宁波较早投运的再生水利用设施。

  据悉,目前中心城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有10座,再生水的生产能力达28万吨/日。不过,再生水的利用率和再生水设施运行负荷率依旧明显偏低。

  课题《再生水作为环境用水应用研究与示范》所探索的,正是如何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优化再生水工艺,扩大再生水的利用领域和规模。

  该项目依托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的再生水生产能力,通过处理江东、江北区域的生活污水,再采用再生水系统的生产工艺,使得回用的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标准》。

  日后,又通过对再生水系统的改造升级,进一步提高再生水水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自该项目进入实际运转阶段以来,再生水的补充水量总计已超200万吨。同时通过水生植物河道生态修复试验,确保经过生态涵养后的河道水体基本上达到地表Ⅳ类水体标准。

  目前,正结合工艺优化及改造情况,对河道生态稳定塘进行大流量、长时间运行测试。与此同时,各类数据接受分析,开展项目长效管理方面的调研,制定出经济、安全的河网补水再生水制水工艺技术路线。按照计划,明年第一季度该课题项目就将迎来验收。

  背后——

  科技助再生水“变废为宝”

  获国家级技术项目零突破

  用活再生水,背后离不开“高精尖”的技术。多年来,市排水公司积极追踪前沿行业技术,大胆与科研机构进行技术上的交流探讨,并选择合适的行业课题,申报省、市、局的科技项目。

  针对再生水利用的问题,去年通过与同济大学、河海大学等科研单位密切合作,开展课题项目,并以《宁波市再生水综合利用推进研究》为载体,结合宁波实际开展再生水方面的理论研究,把再生水作为一种稳定的再生水源,有计划地补充到城市河湖等景观水体,解决缺水城市加快改善水环境质量需求问题,实现城市水生态的自然修复。

  经过近一年的项目实施,通过“再生水—生态塘—自然河道”系统的优化研究,在河道逐级设置强化消解区、生态涵养区、蓄水区等水功能区域,最大限度地恢复水体的自然活性。

  市排水公司方面表示,再生水回用的这一课题项目的技术含量不容小觑,这意味着,市排水公司在国家级科学技术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也标志着宁波在水资源科技创新及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又迈向了新的高度。

  再生水作为稳定的非常规水源,摇身成了生态环境用水的“第二水源”,从此能为河网提供常态、稳定的生态补水,将有效缓解宁波地区环境用水的水资源短缺现象。不仅如此,恢复“天然活性”后的再生水,对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具有积极的贡献作用,对实现“五水共治”目标,及其他城市环境用水需求具有重要的示范及推广意义。

编辑:钱华良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 【专题】中央环保督察即时报

  • 武义稻田现巨型龙舟

  • 1
  • 2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