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海宁市治水办了解到,海宁市自2011年在嘉兴率先实施“河长制”以来,主动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经过6年的努力与实践,不断探索治水与市场体制、科学、信息技术等结合,创建了“互联网+”水环境治理的新技术、新机制和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智慧治水之路,不断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治水新样本。
建立网络监督机制
营造全民治水新格局
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占领网络阵地,海宁市先后创建海宁治水网,潮乡治水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利用网络平台接受群众意见建议、举报与监督,宣传治水、护水、节水等知识及公布水质监测结果等,通过庞大的网络平台,推动广大群众参与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治污企业加强自律,也提高了群众的成就感和公民主体意识。
2016年,海宁累计受理并交办水环境问题151件,均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同时,组织开展了“全民动员·爱水护水”行动,举办“海宁最美河道”评选、“打造可游泳河道”等活动,引导群众参与治水,感受治水成果。通过水环境治理的线上互动、线下参与,开启了“人人治水”的智慧之门。
深化“河长制”管理
探索APP巡河新模式
近年来,除了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海宁还深化推行“大河长”带“小河长”工作机制,变“河长”为“流域长”,从原来的包干一条河到包干一片区域,对河道两侧200米范围内的污染源进行排查、协调、指导,推动各类污染源连片治理。
海宁还创新“互联网+河长制”管理模式,研发“潮乡智慧河长”智能巡河软件系统,使“河长”通过手机便可完成巡查签到、发现问题“随手拍”并交办、整改销号等工作,实现巡河数据及时采集、河道状况快速更新、上报问题快速处理,实现科学考核“河长”巡河工作,强化巡河工作的正规化、常态化管理。
引入市场机制
探索政企合作治污新路径
海宁市农村污水治理推行“三管两池”和“两管两池一生态”两种治理模式。面对农村水环境治理中“点多面广,资金、技术、人才缺乏”等难点,环保部门与治污企业联合开发了农村生活污水在线智能化监控系统,实现远程设备实时监控和智能启停,建立专业的第三方运维队伍,从而实现全面掌握生态治理设施运行情况、优化(改进)治理工艺、科学分析治理成效及降低运维管理成本。
利用科学技术
形成生态治水新举措
鹃湖水库作为应急备用水源,海宁在其东南角建设面积约为9公顷的湿地公园,实现工程水利、生态水利和环境水利有机结合,实现保护水源地、水景结合,营造出一个“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现代生态性水源地,水质常年稳定在三类。
在高家桥港河道治理中,针对该河道水体透明度较低、营养物质浓度较高的特点,在不破坏原有河道景观的前提下,采用了食藻虫控藻引导“水下森林”构建生态系统技术,解决了富营养化水体透明度低无法进行水下生态修复的技术难题。
依托信息技术
形成大数据治水新思路
治水进入转型期,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科学技术,破解长效管理与部门协同治水两大难题。
2016年,海宁市充分利用现代地理信息“天地图”、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研发了“五水共治”智慧管理平台。该平台设有“清三河”防反智慧监控、嘉兴市控以上考核水质断面智慧管控、城市排涝智慧管控等六大子系统,将原来分散在各级部门的信息汇总整合,形成信息大覆盖、数据全掌握、监管无盲区的“五水共治”信息化管理新模式。
与此同时,在平台上融合信息报送、管理、监督、考核四大工作机制,对数据、视频、水质指标、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调取,实现设备远程启停操控。在污染事件、防洪排涝、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下,可在平台上实现各部门联合办公处理。“五水共治”智慧管理平台的建立实现了部门共享信息、共商决策、减少重复投资的作用,汇聚形成大数据库,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知水管水。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