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河道比作“主动脉”,那池塘、小沟、小渠等小微水体就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出了问题,最终肯定会影响到主动脉。近年来,随着淤泥沉积和灌溉功能的丧失,小微水体成了“五水共治”的一个死角。
在龙游,几乎村村都有池塘,因为位置分散,水体流动性差,一些池塘存在黑臭现象。采用传统清淤方式治理,不仅成本高昂,还会陷入“清了又污,污了再清”的死循环,长效管理一直是个难题。
在剿劣行动中,龙游共摸排出152口需要整治的农村池塘,恢复小微水体自净功能,成为当务之急。为此,龙游积极探索创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通过修渠串塘、生态治理、“水塘+旱地”等三种模式,让“旧塘装新水”,有效剿灭劣V类。
四月的几场春雨过后,詹家镇徐家村的水塘如被施了魔法般,瞬间撑大了。三口顺势而建的水塘,经过修渠串塘,水体连成一片,原本死寂的塘水裹挟着新雨沿着长长的水渠缓缓流出。
“这口水塘集雨面积大,只要下场雨,池塘就会有活水,如此反复,池塘水体得到更新,就会逐渐变清。”镇党委副书记张曙华介绍,修渠串塘,就是利用修建水渠,将村里的三口池塘串通,雨后溢出的塘水最终流入农田,变死水为活水。
“没有条件引河水、取地下水,我们就想办法用天水。这个方法管用,只要投入几万元,不仅让黑水塘变成清水塘,而且到了枯水期,附近的农田灌溉也不缺水了。”在徐家村三角塘前,村民纷纷点赞。“自从大集体后,三口池塘就没再清理过,算来该有四十来年了。”村民杨水良说,尽管池塘水几十年来又黑又臭,但村民对它还是有着许多的依恋与不舍。
整个徐家村,共有2000多亩农田,一到枯水期,池塘就成了附近农田灌溉的重要水源。张曙华说,治理村内池塘应该在如何引天水上做文章。经过一个多月的走村入户,科学规划,大伙一致商定修渠串塘方案,如今池塘已不再是一泓死水。
“生态治理”再现水清塘美。在詹家镇詹家村,湖沿是位于村口的一个内湖,由于紧挨菜市场,废水直排、垃圾乱倒,几十年来,湖沿成了黑臭的“垃圾池”。今年,詹家镇通过“水生植物吸附+增氧曝气喷泉”的治理方式,将生态治水与景观提升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加水体的溶解氧,维持生态平衡,有效改善水质,同时优美的喷泉造型又将提升水塘景观。
“水塘+旱地”让“有机废水”有了好去处。在农村,还有许多紧挨生活污水处理终端出水口的池塘。生活污水处理后,仍含有氮、磷、钾等多种养分,一遇到时间长、气温高,水塘容易发黑发臭。
“但这种水也是一种难得的‘有机肥’,关键看如何利用。”张曙华说。在徐家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出水口的池塘旁,刚刚建起一个苗木基地,定期抽取“有机废水”灌溉基地里的苗木,不仅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农户施肥用水成本,同时又可以实现“旧塘装新水”,确保水塘水质不再发黑发臭。
目前,这三种剿劣模式在全县推广,县里还组成剿灭劣V类水专家服务组,为各乡镇提供专业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已治理好139口农村池塘。
“修渠串塘是个好办法,但是放到我们镇,却并不适用。”分管“五水共治”工作的小南海镇人大主席兰水英道出原委,受地理条件限制,该镇北部地势高、离江远,有的村子大大小小水塘上百口,向来靠天存水,相互并不连接,修渠串塘成本太高。
箬塘村就是如此,村里百来口水塘缺少活水,久而久之又脏又臭。如何既省钱又高效地让池塘“活”过来,成了摆在村民面前的难题。
靠天要水,定时清淤,治标不治本,村民们怨声不止。村支书李炎根想到,几乎每个村都有一口公用的老水井,现在大多已废弃,但水量依然很丰富,而且常年水质清澈,何不就地取材,借老井的活水治理臭池塘?只要井水不断,流进池塘的活水就不会断,池塘就不会臭。
他的想法一提出,马上得到村民们的一致赞同。先从村里的荷塘开始试点。
荷塘水域面积有5亩,早年塘正中有一口古井,上世纪50年代被移到荷塘西北角,由于水质一直很好,曾是全村七百多人的饮用水源。“荷塘四周没有水源,是一潭死水,把井里的水引上来,水塘就有了活水,再造点景观,那可就漂亮了。”李炎根说。
4月初,荷塘整治工程启动,项目重点是通过井水引流的方式增强水体流动性,实施精准补水,同时开展水塘生态化、景观化改造,修复水体良性生态自净系统。这几天,挖机都在清淤,看着一车车淤泥清运出去,聚在塘边围观的村民们眼露期盼。
“项目计划5月底完工,完工之日也是荷塘之水变‘活’之时,还要修建绿化带、游步道,届时村里将又添一个休闲娱乐好地方。”李炎根相告,如果此举成功,将复制到村里其他水体的整治改造。
巧借老井水,治理小水体的好戏还在小南海镇鸿陆夏村上演。村支书夏瑞忠介绍,村里一处15亩的水塘将被打造成景观塘,目前工程已开工。而村中的一口古井将成为水塘的重要“活水”源头,涓涓细流进入景观塘,可确保水质清澈。
箬塘村、鸿陆夏村引井中活水入水塘,改善水体的做法,引起了镇里的关注。据了解,小南海镇共排查出小微水体729处,其中疑似劣V类水体共56处,重点清理28处,引井水治劣水,将作为一种长效保洁机制在全镇推广。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灵山江畔,新芽吐绿,山花烂漫,约上三五好友,沿着江堤骑行步道散步、健身,已成为不少龙游人春日的日常休闲。一路向南,不久就能看到龙洲街道后田铺村白墙黛瓦的文化礼堂。
在礼堂广场上小憩,不少人会被广场前宽阔的水塘吸引。倚着塘边木栏,可以看到蓝天绿树在水面的倒影,微风吹皱了湖面,塘底的水草随着波纹轻轻摇曳。村民王正兵的家就在水塘边,一得闲,他就来到塘边散步,和感兴趣的来客聊聊水塘的前世今生。
“以前这口塘可没有这么美。”王正兵说,村里的这口水塘有近40年的历史。原先村民为了养鱼,把田地改造为鱼塘,但后来又被荒废,在他以往的记忆中,水塘的水就没干净过,里面都是淤泥,塘水发黑发臭,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劣Ⅴ类水,平时大家连手都不敢洗,人人避而远之。
水塘水质彻底改变,发生在村里开展清淤从灵山江引活水后。
“五水共治”以来,上游炭化篾加工企业被关停,沿江禁养区、限养区生猪养殖场拆除、整治到位,沿线村落截污纳管工程相继完成,如今,灵山江已成为全省颜值最高的河流之一。后田铺就在灵山江西岸,姜席堰东干渠离村水塘距离不过几十米,村党支部书记曾有生看中的就是这得天独厚的引水条件。
今年2月,一场引活水的战役就此打响。初期,水塘清淤工作进展顺利,但建引水渠的难题接踵而来。计划建设的引水渠有100多米,要经过部分村民的老房屋和菜园,那阵子作为河长的曾有生和村干部们几乎磨破了嘴皮。
为了获得涉地村民的支持,曾有生和其他村两委干部咬定目标不放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唠家常、话发展,一遍遍地讲解引水渠建成后的好处,还动员亲友们做思想工作,终于把这块此前被认为最难啃的骨头啃下了。
短短两周,从清淤到开渠,施工人员日夜奋战,打通了这条活水“供水线”。村水塘的换水工程完成了,昔日清塘重现眼前。曾有生大大地松了口气,他自豪地说,引入灵山江水后,水塘水质接近Ⅱ类,全村老百姓都感到十分满意。
无独有偶,龙洲街道后厅村和詹家镇几个村的干部们也计划着利用红船豆水利枢纽抬高衢江水位的优势,把衢江活水引到村里,让村里的小微水体脱胎换骨。眼下,龙游全县干群正坚定不移朝着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章建筑带入全面小康的目标,开动脑筋想妙招,鼓足干劲补短板,全民参与提升水景观、水生态,向着提前半年全域剿灭劣V类水的目标坚实迈进。
瀔水河畔草青青,灵溪两岸柳盈盈。在春意盎然的3月,龙游继2014年荣获全省首批“五水共治”大禹鼎后,再次夺得象征全省治水的最高荣誉。
龙之游,人之居。古城新县因水而美,因水而盛,物产丰饶。但是,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曾是广大农民“钱袋子”的“北乡一头猪,南乡一根竹”,逐渐成为地区生态环境难以承受之重,亟待转型;基础设施改造量大面广,污水直排、垃圾乱倒,村口那一泓清澈水塘,容颜不再。
衢州,是浙江乃至华东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龙游,则是全市出境水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江清水送下游,龙游壮士断腕,抓铁有痕——创造深化“四大模式”,倒逼生猪养殖、炭化篾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伊利、李子园等涉水企业逐水而来;“清千塘美百河”,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行政村全覆盖……如今,龙游衢江出境水常年保持Ⅲ类以上,灵山江水质达到II类水标准,水清岸绿村美,面貌焕然一新。
三年两夺“大禹鼎”,体现的是龙游人的治水担当。夺得下,更要守得住。今年,全县站在新起点,紧盯“四个全域、6个100%”目标,汇集干群智慧,创新剿劣方法,倒排时间,挂图作战,比学赶拼,全力推进“十大行动”,打造水环境升级版,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域剿灭劣Ⅴ类水行动正在龙游大地全面铺开。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