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下午,浙苏两省交界河道斜港岸边,首次竖起了一块蓝色的河长公示牌,两省交界的两地镇、村级河长姓名及联系电话,一起印在了公示牌上。
这块省际边界联合河长公示牌的竖立,宣告嘉兴市秀洲区、苏州市吴江区两地的镇、村级河长正式联袂上任,由此打通了浙江、江苏两省的行政“断头浜”。
当天,两地河长一起实地踏看,问诊水体,寻找联合剿劣方案。斜港的水环境治理,也从起初的“口头协定”,变得有章可循。
对此,秀洲区“五水共治”办常务副主任曹志斌感慨万千:“全面剿灭劣Ⅴ类水,是秀洲今年立下的‘军令状’。原先最担心的界河,现在也因为有了联合河长制,我们更有底气了。”
昔日因发展经济,污染了界河,双方各执一词;如今打破边界藩篱,实现跨界合作,双方重新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一
分属浙江、江苏的秀洲和吴江,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河网密布的江南,两地犬牙交错,水系相通,界河长达39公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邻里之间难免牙齿碰到舌头,流动的水,就是问题。你污染的水,流到了我家;我建了圩区,你家的水涨了;这边张家丢的垃圾,漂到了那边李家门口……
错综复杂的水系,让两地多年的“水账”,一直没算清过。2001年围绕麻溪港的那场民间纠纷,就是矛盾的集中爆发。之后,江苏的吴江和盛泽痛下决心治理污水,而秀洲也随着“五水共治”的持续深入,迫切需要和吴江联手治水。
然而治水不能唱独角戏,还需双方合心合力合拍。随着两地治水成效的逐渐显现,越来越清的河水,让秀洲、吴江有了联合治水的底气。
经济发展了,百姓腰包鼓了,生活好了,对生态环境要求也高了。欠了多年生态账后,两地百姓终于明白一个道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行政区划是“死”的,河水却是“活”的,两地只有密切合作,才能共享良好生态环境。联合治水,原本的“冤家”牵手成为“亲家”。
二
张惠金,秀洲桃园村级河长;沈华,吴江圣堂村级河长,4月27日下午,这两位正式上任的联合河长在茅公桥港畔紧紧握手。
“下次咱们发现什么问题及时联系,来,扫一扫,加个微信。”两位河长一路巡一路聊,从水体变化,到垃圾清理,越聊越投入……
针对斜港的劣Ⅴ类水质、氨氮指标偏高的现状,吴江镇级河长庄良华立即表示,双方可一起分析水情,但凡涉及吴江方面的问题,一定会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汇报落实,决不拖秀洲剿劣的后腿。
行至计长桥港,远远看去,河面漂着大量水葫芦。庄良华马上表态:“这段河道的保洁属盛泽负责,我们省际边界主干河道长效保洁机制刚建立,上周向社会公开招投标,将于5月18日开标,力争最短时间内将水葫芦打捞干净。”
“我们一起努力,立刻行动。这两个月打捞上来的一船,相当于入秋后的十船。”张惠金立马回应。
从斜港到茅公桥港,再至计长桥港,两地镇、村级河长一路相谈甚欢,所到各处责任清晰。这样的紧密联系,源于交界区域水环境保洁联防联治联席工作机制的建立。
两个月前,抱着共治的目的,秀洲、吴江两地治水负责人坐在一起,签署文件,建立了交界区域水环境保洁联防联治联席工作机制。双方约定,今后互相通报信息,定期联合巡河,巩固治水成效,并为多条界河划定了责任界限。
作为河长制的升级版,联合河长制的推出,让秀洲获益的同时,也让吴江尝到了甜头。吴江治水从之前的偏重突击,向建立长效机制转变。在双方的推动下,26条交界河道全被列入清单,年内逐步实现联合河长全覆盖,纵深推进联防联治工作。
三
围绕水环境治理,秀洲、吴江早就有联手合作的探索。
2012年6月,两地环保部门建立边界环境联合交叉执法工作机制,开全国跨省合作执法的先河。双方允许纵深推进两公里水域,作为交叉联合执法区域。一方发现问题,另一方无条件配合,直到问题解决。
乍嘉苏高速麻溪港大桥,是跨省水质考核断面监测点。2014年7月的一天,当地水质考核数据突变,环保部门怀疑有企业偷排污水。秀洲、吴江环保部门组成联合小组,乘船溯源而上,最终找到排污口,消除了污染源。
几年下来,两地环保部门互通信息,联合执法,协调处理。以前单方难解决的问题,双方共同努力,问题迎刃而解。边界区域环境质量逐年好转。
闻立新,王江泾镇治水办主任,对屠家湾的联合治理记忆犹新。这条界河曾因缺乏专人维护,水质日趋恶化。到去年6月,河道内杂草丛生,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直排,影响两岸居民正常生活。
问题发现后,两地约定联合治理,清理河道、清淤河床、整治沿河污染企业。目前,屠家湾河面清洁、河床基本无淤泥、水质恢复正常。
从环保部门的合作到治水相关部门的全方位协同作战,两地的合作正在一步一步升级。
以打捞水葫芦为例。每到夏秋两季,水葫芦泛滥,覆盖整个水面,阻挡了河道,水葫芦一层叠一层,怎么办?王江泾人用土办法建起了集拦截反冲、打捞输送、循环利用于一体的设备,有效清除了水葫芦。吴江积极配合,全面打捞,减少王江泾河道保洁压力。
四
联合治水,效果如何?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享在其中。
河道干净了没有?水质变好了没有?……负责小天圩河道保洁的王桂根最有发言权。
这两年,每天在船上作业的王桂根看到河面漂浮物少了,两岸生活垃圾少了,他打捞的次数也少了。
“自从吴江发展印染行业,村里河道好些年没见到鱼虾了。这两年,随着水质的逐渐好转,鱼虾出现了,来村里钓鱼的人多了。”王桂根说。
昔日的西雁荡防洪堤,如今变成了景观带,春暖花开的季节,水面上经常能看到一只只白鹭,来圩堤上休闲、游玩的村民随处可见。
水好,风景好,带来的是创业环境好。这两年,西雁荡的水、周边的土地,都成了农民眼中的“香饽饽”。昔日水淹地,如今变成了“聚宝盆”。
在西雁村北城浜,何东承包了300多亩土地。出去闯荡过多年的何东,回来后发现,以前监管薄弱的交界地带,如今正蓄积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何东在承包田里,种起了草莓、葡萄、莲藕、梨等各类经济作物。背靠西雁荡,何东又动起了脑筋,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于是,何东外出考察,请人规划,开始农业二次开发。他计划开发观光游,吸引周边游客,前来采摘农产品。
西雁村的农产品,大部分销往盛泽。中城浜的田地,村民们种植上了蔬菜、水果。采摘上来的农产品,被运到一河之隔的盛泽。当吴江百姓品尝美味菜肴时,西雁村民数着钞票。
联合治水,提升了紧挨着的古塘沈家浜的水质。水清了,岸绿了,来这里的人也多了。如今,沈家浜对古塘村人来说,好比是上海人的外滩。白天,老人们在河边下棋聊天,晚上,老人带着小孩散步玩耍。水清岸绿的美丽乡村,“五一”小长假第一天,一拨拨的游客前来游玩,清清的河水倒影出游客欢快的身影,一幅人水和谐画面被生动定格在游客的手机上。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