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花儿?” “那是什么?”初夏,大青山下,刚刚建好的一片人工花海里,花儿争相斗艳让人驻足,也让人不由得对花的品种产生好奇。
“这是少女石竹,那是太阳花,那是野百合……”花海建设单位、内蒙古蒙草生态研究院院长王召明说,“这些都是野生的物种,经过驯化成为观赏品种。这些花草共同特点是抗旱、耐寒、花期长。”
近年来,内蒙古蒙草生态研究院通过找寻野生优良物种,进行驯化,培育出一批新的绿化品种。昔日没人理睬的野花野草,不仅成为绿化产业广受欢迎的“明星”,也在为草原生态修复做贡献。
留住大自然的赐予
“大地是我们的战场,实验室是我们的车间。”研究院党委书记钱瑞霞告诉记者,“别的单位都想把生产用地改成建设用地,我们却把一块建设用地改成生产用地。从所长到普通员工,这儿都没有办公室、办公桌,大家基本上都在野外和实验室工作。”
从2009年起,研究院科研团队历经8年时间,以内蒙古为起点,踏遍祖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收集野生植物资源及优良园林植物共220余种,筛选13个系列88种植物产品,其中40余种植物产品已应用于各类园林绿化项目。
马莲、景天、蒙古莸、二色补血草、长青石竹、北葱、山韭、砾苔草等过去不知名的野花野草,都从这里走向市场。
“自然条件下生存最好的植物生命力最强。有些品种不收集、不驯化就绝种了,必须把大自然赐予的物种留住。”王召明说,所里的一排排冷库被誉为野生植物的诺亚方舟,也是中国北方生态修复的宝库,这里搜集的种质资源不可复制。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自然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不管自然环境如何恶劣,总有能顽强生存的草种。例如,在阿拉善发现的沙冬青,堪称植物界的活化石,和恐龙同时出现。在漫长的岁月中,气候剧烈变迁,它们都顽强地存活下来。蒙草研究院就是希望更多沙冬青这样的品种得到公众认可,在绿化中更广泛应用。
沿着“发现—采集—繁育—保存—应用”这样的路径,蒙草研究院发现繁育耐旱耐寒植物的工作卓有成效,据专家估计,内蒙古草原有原生植物近2400种,研究所目前已储备1700种,今年预计能达到1800种。
破解草原生态难题
辽远的绿野,欢奔的骏马,如洗的蓝天,悠然的白云,还有那回荡天地间的动人牧歌,这是草原留在人们心中的意象。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我国有60亿亩草原需要保护。在干旱、风沙、鼠虫害等自然因素以及滥垦、乱采、过牧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下,草地生态系统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草地生态系统正朝着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向演变。
但如何让草原重现生机,却是个复杂的难题。一片草原,有什么草,有什么花,哪里水草丰美,哪里适合放羊,草原上的羊倌最清楚。一个地方适合长什么草、种什么花,不是由哪个科学家说了算,而是由当地“水、土、气、人、草、畜”所决定。生态修复亦是如此。蒙草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从羊倌身上寻找草原修复的规律,通过驯化乡土植物修复一方生态。
自2013年成立以来,蒙草研究院承担了国家、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科技部门的多个科技项目,在种质资源库建设、退化草地修复、草牧业技术集成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与试验示范。“用我们的技术,为破解草原生态难题做贡献。”王召明说,研究院在锡林郭勒盟、通辽市等地开展退化草地综合治理、混播人工草地种植等方面的课题研究,目前已总结出可推广应用的技术模式。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