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湖州最靓的底色,也是最大的发展优势。
昨天,南浔区菱湖镇杨家巷村内,村民正在新落成的湖滨公园内散步。借力美丽乡村建设及小微水体整治工程,该村因地制宜,打造水清、岸净、景美的美丽乡村新样板。记者 王嘉斌摄
各级党委、政府纷纷创新意、出实招,确保环境治理有成效;从支持到参与再到自觉,献计出力的民间力量从未停歇;在探索长效机制的道路上,我们不仅关注当下,更着眼于长远……近年来,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共绘绿水青山美丽画卷。
组合重拳治环境
这些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环境治理,“两路两侧”“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和大气污染防治等一系列民生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今年以来,更是打出了一套以治水治气治土为重点的环境治理组合拳。
在前三年治水的基础上,我市今年全面打响劣Ⅴ类水剿灭战。截至6月底,全市排查发现并经省治水办确认的1752个挂号问题小微水体已全部完成整治销号。为确保剿彻底、防反弹,本月以来,我市开展“三级督查联动,合力剿劣提标”专项行动,采取市、县区、镇街“三级联动”,重点督查各乡镇包括小微水体整治、“河长制”落实在内的七项内容,推动治水从集中整治向长效巩固转变。
重拳整治换来了清水畅流,今年1至8月,我市水质状况为优,市控以上断面Ⅰ至Ⅲ类水质比例为100%,相比上年同期上升3.7个百分点。
在大气污染防治上,我市也治理出了一番新气象。坚持立足当前、主攻内因,从2014年起,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治霾318”攻坚行动,重拳出击治扬尘、治废烟、治尾气,秸秆综合利用、黄标车老旧车淘汰和高污染燃料小锅炉淘汰改造等多项工作领跑全国、全省。
200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如今,“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好愿景终于变成了现实,美丽乡村建设也因此成为我市生态治理最生动的实践之一。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美丽乡村571个,市级美丽乡村建成率达到80%。
从美丽乡村向美丽城镇延伸,我市制定出台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力争从2016年起用3年时间打造一批“洁净宜居、布局合理、产业发展、诗画风情”的美丽城镇。眼下,整治行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中。
群众自觉美家园
一边是政府大力整治,一边则是群众自觉护美家园。在安吉县有一支西苕溪护水队,队员都曾是矿产企业的职工,主要负责当地运砂船的收费。采砂作业全面禁止后,他们自发组织起了这支民间志愿队伍,主要查找西苕溪沿岸企业偷排等污染行为。
如今,在我市,像这样的环保志愿者不在少数。为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去年底,湖州市绿色环保协会正式挂牌成立,现已拥有志愿者2.52万名。
在德清县钟管镇东舍墩村,吴建荣的水产养殖场小有名气。 2014年,他主动投了100多万元,在自家养殖场建起了一套尾水处理系统,做到了污染零排放。今年,他又竞选民间“河长”,每天在狭港巡河,查找问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身边事做起,我们的家园一定会更美。”吴建荣说。
企业自觉转型升级、群众主动参与,眼下,全民护美家园在湖州已经蔚然成风。近年来,我市将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大力培植生态文化,增强文明意识,推广绿色生活,推动全民参与。
从2015年开始,我市把每年8月15日定为“湖州生态文明日”,加快培育生态型政府文化、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今年,在第三个“湖州生态文明日”到来之前,我市又出台了《关于开展生活方式绿色化行动的实施意见》,引导绿色生活实践,培育绿色生活习惯,促进绿色消费行为,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使绿色生活成为公众的主流选择。
经验固化成“样本”
2014年,湖州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州经验”成为重要任务。几年来,我市逐渐建起立法、标准、体制“三位一体”制度保障体系,为全省、全国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湖州样本”。
获得地方立法权后,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用法律作出规范。 2016年7月,在全省率先制订发布《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成为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2017年1月,颁布施行了第二部实体法《湖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涉及停车管理、室外摊贩管理、垃圾管理等方面。“标准是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近年来,我市通过标准化手段,固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成果和经验。”市质监局有关负责人说,目前,我市是唯一经国标委批复的全国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省标准化研究院开展战略合作,力争到2019年底前率先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标准体系。
在体制方面,我市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建立了“绿色GDP”核算应用体系,推行分级分类考核。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两项国家试点,率先在全国编制完成市、县(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并配套出台考核办法,解决了负债表如何运用的问题。市生态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说,这两项“国家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湖州经验”将成为全国示范。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