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向这个发展的“黄金时代”最好的致敬应该是——超越,超越固有、超越从前,甚至是颠覆优势,融合再来,大都市新区余杭,就是这样做的。它灵活机敏转换新旧动能,干净利落淘汰落后产能,及时推进智慧运用,落实“最多跑一次”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在“十三五”的关键年2017年,交出优异的成绩,快步走上了转型升级的“增长之道”。
第一招:加快动能转换,培育“产业经济”
余杭坚持以信息经济“一号工程”为引领,深入推进“两化”融合,以“智能制造、创新驱动、成本重构、服务优化”为着力点,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经过近年来的多方培育和政策支持以及企业家、创业者的努力,在“互联网+时代”,逐渐呈现出五大产业集群特征并呈现欣欣向荣的气象。这五大产业集群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家纺服饰产业。
数据显示,在天猫、淘宝等龙头企业的带领下,余杭信息经济延续高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信息经济单位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1亿元,增长44.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在信息经济的带动下,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实现规上工业产值730亿元、增长7.0%,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7.3个百分点;1-7月,全区完成工业投资67.43亿元,同比增长42.5%,完成总量位居全市首位。
加大研发和科创投入力度。
余杭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意识,鼓励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成果应用主体,来自省统计局的消息,余杭区2016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3.05%,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全省第一。
余杭鼓励企业建设企业研发(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智能工厂,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截至6月底,全区拥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高新技术企业43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04家、最新评选中的杭州市十大智能工厂中余杭区独占四席。
抓住智能制造发展趋势。
推广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凭借“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试点示范区建设契机,余杭正在争创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评估标准试验区,推动“余杭制造”向“余杭智造”迈进。
为此,余杭积极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家纺服装等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服装创新综合体,发展“互联网+”协同制造,建立智造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产品和规模化定制服务。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和工厂物联网建设,区内诸多企业产销逆势上扬。比如,持正科技依托于阿里云平台,将生产过程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先后引入智能化加工系统、智能检测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等智能制造系统,实现制造过程的协同化。一系列生产管理智慧化手段的运用,让持正股份尝到了智能制造的甜头。2016年,在整体市场下滑的严峻形势下,该公司稳健经营,实现营收3300万元,2017预计同比增长15%以上。
运达风电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风电行业进行结合,发展远程在线监测、诊断、维护和故障处理等质保服务。其构建的大数据信息平台——风电场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将大数据挖掘技术、智能控制与管理技术及ERP、PDM、SCM系统集于一体,可对各个风电场所需服务进行统筹安排,保证所有的风电机组高效运行,成功创建省级服务型企业,在2016年整个风电市场下滑的情况下,利润得到了持续的增长并在后市场服务领域获得了大量的订单。
目前,余杭与省工信院等单位合作,积极对接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争取中国智能制造标准化评估中心落户余杭,努力成为国家标准制定参与单位。
重点平台发挥溢出带动效应。
余杭充分利用梦想小镇、梦栖小镇、人工智能小镇等平台载体创新资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比方说,依托艺尚小镇、中国品牌布艺城,余杭正在打造集设计研发、展览展示、产品检测、人才培训、总部办公、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全新产业生态系统,为传统家纺服装产业的高端发展提供保障。
比方说,依托梦栖小镇、世界工业设计联合会,余杭开启了全球化设计创新合作发展序幕,不但为“余杭产品”向“余杭品牌”转变提供设计支持,还为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比方说,梦想小镇以及新成立不久的“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AI手段为原点,形成“孵化器-种子仓-产业化”的发展链条,提升余杭企业发展质效,带动余杭三城三镇重点发展区域合理分工,互为呼应。
金融资本撬动产业“巨轮”。
余杭把加快企业股改和挂牌上市作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鼓励和引导区内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制度创新,与上交所、深交所合作成立上市培育基地,建立国内资本市场首个“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板”,今年以来新增首发A股上市企业9家,新增上市企业数量居全省各区(县、市)第一。
第二招:淘汰落后产能,建设“美丽余杭”
2016年年底,塘栖热电厂燃煤热电机组的关停,标志着余杭热电行业改造的全面启动。余杭建立产业准入严控机制,全面推进“低小散差”产业专项整治,加大对“四无”企业(作坊)整治力度。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政策性关停补偿奖励政策、构建淘汰落后产能长效机制,计划2017-2019年,每年淘汰落后产能生产线30条以上,预计到2019年将淘汰三分之二的高能耗、重污染的印染和合成化工企业。
余杭深入推进企业综合要素评价工作,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园区提升改造。据相关部门预测,拆后土地和产能退出空间,可帮助余杭每年新改扩建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以上。
第三招:深化智慧应用,增进“民生福祉”
产业智慧化和智慧产业化的深度融合,在助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极大地推进民生改善。
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余杭实现全区7家区级医院和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市民卡智慧医疗结算100%全覆盖,同时在10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广市民卡智慧医疗结算功能,2016年余杭市民卡交易数197万余笔,较2015年市民卡结算笔数增长68.09%。
在“互联网+环保”领域,余杭区智能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启动,二维码智能垃圾分类项目,实现垃圾投放有源可溯。
在“互联网+”政务领域,余杭区全面运用“钉钉”智慧移动办公应用实施方案,每日使用钉钉人数约4500人。
第四招:落实“最多跑一次”让软服务成为硬通货
行政服务能力是衡量区域发展潜力的内在指标之一。今年以来,余杭全面推进政府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管家式”审批服务,设立投资项目综合受理窗口,从验收到发证全流程20个工作日内完成,努力让企业竣工验收“跑零次”,目前已服务项目22个。
余杭全面落实“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审批方式,加快审批进度。截至7月底,全区在省工业投资(技术改造)管理系统上已完成“零土地”技改立项备案508个,让众多的办事企业真正感受到了“最多跑一次”带来的福利。
第五招:产业新政大力扶持,企业减负跑“头阵”
“极速前进”之路,同样少不了政策的鼎力相助。余杭制定完善了《6+3政策体系》,从企业培育、创新创业、金融支撑、人才引培等给予全方位支撑产业发展。去年仅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就兑现了财政扶持资金约2.6亿元,有力发挥了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扶持作用。
另外,针对不断上涨的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压力,余杭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三去一降一补”的各项政策举措,打出降低企业成本“组合拳”,着力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据各部门不完全统计,2017年1-6月,各类减负惠企政策累计为企业减负、降成本约5.7亿元。
第六招:铁军先锋服务企业,多渠道发挥综合效应
余杭建立健全企业服务专员制度,提供更多订制式、精准化服务,积极打造企业服务的铁军先锋。同时,通过组建余杭企业首席信息官(CIO)俱乐部,完善工信专家库,搭建产品研发、技术服务、检测认证公共平台等形式,为企业发展搭建桥梁。
余杭重视对企业的梯队培育,通过实施“双50”企业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其产业链延伸效应不断加大;开展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的培育提升专项行动,推广了一批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模式。目前,已涌现出华立集团、老板电器、兴源环境等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引领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品牌型企业、智造型龙头企业。
余杭不断创新企业家培训方式,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增进企业发展软实力。另外,通过举办第二届中国产业互联网大会、2017智能制造及测试技术高端论坛、第三届“创青春”中国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积极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打响余杭品牌。
日益其能,岁增其智。多套组合拳出手,余杭用智慧引领,实干当先,创新开辟了大都市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未来。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