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潜明水库,缙云“横跨六十载、接力几代人”,从工程设想到工程立项到项目实施,几上几下,几易方案,历届县委县政府和缙云人民的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穷尽办法争取项目,盯着一个目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累白了几代人的头发”。
谁也没想到的是,当这个“缙云有史以来工程移民量最大的天下第一难”工程正式启动时,创下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潜明速度”和“缙云奇迹”——23天,完成3094人的移民搬迁安置补偿协议签订;25天,完成1393户房屋腾空验收;6天,完成房屋拆除应拆尽拆。整个潜明水库移民安置工作中,纯农村移民户没有出现一起“政策性分户离婚”,没有因安置政策发生一起群众上访。
8月29日,市委书记史济锡作出批示:“缙云县干部在潜明水库移民动迁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强烈使命担当与克难攻坚作风,值得全市干部学习。”
几乎与此同时,潜明水库的移民工作经验,作为经典案例上报水利部移民局,周边县市的移民工作组陆续赶到缙云,学习取经。缙云县委书记杨秀清表示,之所以能够树立一个水利工程移民的“丽水标杆”,其背后反映的是缙云干部群众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勇于担当、追求极致;顾全大局、舍家为国的“潜明精神”。
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移民搬迁协议签订并全部拆除,充分展示缙云广大干部“全营一杆枪、拧成一股绳”的铁军形象。
6月30日,当最后一户移民户主动前来签订搬迁协议后,潜明水库移民指挥部办公室里,泪水在掌声中飞扬。
“这太不容易了!我谢谢大家。”吃晚饭的时候,副县长、潜明水库总指挥陈银根不停地向每位工作组成员致谢:“100-1=0。没有落下一户农户,今天是个胜利的日子,是大家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感谢你们23天没日没夜的付出!”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移民工作是一次综合矛盾的总爆发。而潜明水库的移民工作涉及6个村1393户3094人。每户人家都有不同想法不同诉求,一个环节没处理好,移民搬迁协议就签不下来。
指挥部刚进驻库区时,潜明村的一些群众以要求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由,在村口拉起了“拒绝潜明水库工作组进村”的横幅。
面对难题,指挥部提出了“尊重民意,赢得民心”的八字工作指导思想。“从进指挥部的第一天起,全体同志都脱下‘皮鞋’、换上‘跑鞋’。”陈银根说,没有“厚着脸皮、磨破嘴皮、硬着头皮、踏破脚皮、饿着肚皮、睁着眼皮”的“六皮精神”,这事,做不下来!
第一个完成指挥部分配的20户房屋搬迁协议签订工作的王柯尹在这短短的20天体重轻了6斤,全程喉咙嘶哑。
常务副总指挥朱高阳,20多天每天都是一早到库区、深夜才回家,到签移民搬迁协议最后几天,他更是吃住全在指挥部。
副总指挥吕建方负责140多人的后勤保障工作,“精算账,巧理财”,为指挥部节省了上百万元,使后勤保障更加有力。
壶镇镇党委书记李瑞华和镇长周子会,一边处理镇上事务,一边为移民动迁安置工作破难解题。特别是在攻坚阶段,指挥部成立了破题小分队,这个小分队由党员、干部、民警、企业家组成。李瑞华说,“小分队就是哪里需要扑向哪里,一个一个地消化难题。”
周子会联系金茂法组长负责的潜明村,该村是个上访群体较多的困难村,为顺利推进协议签订,他们把办公室、食堂、村间、农户家都当成了“战场”。
“每天凌晨1点下班是正常的,最晚的到2点以后。”指挥部后勤人员吴拱付说,“一晚上倒三次垃圾,一顿饭热六七次,这都是平常事。干部们是真的拼!”
心畈村村民项万富在腾空离家时,在门口挂出一副红对联:“响应政府号召移民搬迁,积极努力重建美好家园”。对比刚开始时,村民“门不让进,话不想听”,这也许是对指挥部干部的最大肯定。
全省首创按人均面积安置的“缙云模式”;“分类保护”推行了大体量文保建筑搬迁的“缙云方案”;贡献了汛期围堰的“缙云经验”。一系列的创新背后,是缙云干部勇于担当、追求极致的创新精神。
施瑞强,副总指挥、县移民办主任。因为工作,两颗门牙的修补一拖再拖。在向前来调研的领导汇报工作时,缙云县县长李一波不经意间给了施瑞强一句评价:“说话漏风的施瑞强在移民安置政策上,能回答清楚十万个为什么。”
在此之中,最受移民们欢迎的就是缙云首创的按人均建筑占地面积安置的全新模式。
“为破解征迁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政策性离婚现象,指挥部政策法规组创新性采取了人均面积安置方式,安置面积可达28平方米/人。”施瑞强说,“到目前为止,库区纯农村移民户没有出现一例因移民安置政策而引起的‘假离婚’现象。”
而在这个新方式出台之前,有村民公开表示“如果离婚能分得更多,我们也要去离婚”。这让政策组的同志急了起来:如果因为移民安置,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即便协议全签下来,能算成功么?
着眼于库区六个村多年来实行建筑控制,户与户之间建筑面积悬殊大,对应原有面积安置易产生贫富二极分化,公平度差的现状,政策组通过周密调查和测算论证后,做出了按人均面积安置的新模式。当这个新模式报送到缙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手中时,立刻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只要是对大多数老百姓有利,有风险,县委、县政府担起来;有困难,全县支持!”
面对全省无先例可循的8000多平方米文保建筑异地迁移保护情况,针对文物保护价值高、补偿标准难制定、产权归属难区分等情况,指挥部和相关单位在征集意见中完善方案,在密切联系群众中达成共识,最终择优制定“分类保护”实施方案,既最大限度保障了移民利益,又为全省大中型水库工程大体量文保建筑迁移保护贡献了“缙云方案”。
去年4月30日,正值汛期,如何在汛期进行围堰,一直是困扰工程施工的一大难题。缙云利用梅汛期洪水较小、出梅后有段伏旱期的气候特点,刚入汛期就进行围堰施工,工期提前半年多。这样既赢得了时间,又保证了大坝基础混凝土在低温季节浇筑,开创了省内汛期围堰先河,贡献了“缙云经验”。
为了国家建设,为了子孙后代,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在库区群众中不断上演
故土难离。
但当道理讲通,情感交融之后,质朴的库区群众“心里敞亮了”,感人故事,不断上演。
松岩村周国英、胡梅生夫妇,自工作组进村以来就积极配合,全村第一户完成入户评估并签订移民搬迁安置补偿协议。
金村村金何钦,是整个库区第一户完成房屋腾空并通过验收的,也是第一个腾房交钥匙的。
李坑口村老书记胡汝福,发挥老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在整个征地、房屋征收过程中积极配合工作组工作,全村第一个签订移民搬迁安置补偿协议;潜明村党员叶晓芬,积极带头迎接工作组人员入户评估调查。
6月8日是签约腾房的第一天,仅一个上午,金村就有10多户移民户签约并陆续腾房。金村村在组长江静的率领下,工作进度狂飙突进,于6月16日率先全部完成,9天就实现了开门红。
“为缙云人民做好事,为子孙后代做好事”,当这样的使命感变成社会各界的共同认识后,整个移民工作中,离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主动来了,社会乡贤来了,许多外出人员专程赶回家乡,大家聚在一起,当起了义务宣传员和调解员。
前进暖通企业的老板杨俊,其公司有一位员工是库区潜陈村人,一直比较担心自己享受不到移民搬迁的政策红利。杨俊了解到情况后,一次一次找员工聊天:“做水库是大事、好事,政策制定严谨,政府会公正公平对待,你不用担心……”
因为故土难离和一些利益分配上的分歧,使得潜陈村47户“外嫁女”移民搬迁协议签订工作迟迟不能推进。在被工作人员的耐心和尽心打动后,该村的一名外嫁女不仅自己签了搬迁协议,还动员父母、姐妹、邻里签下协议。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