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大地,绿色金融的种子在萌芽。2017年6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委正式发文,地处浙西的衢州成为全国首批8个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地市之一。围绕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衢州将加快形成“生态+”与“金融+”的叠加效应,走出一条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绿色”是衢州的金名片,生态优势是衢州最为独特的优势,也是最大的比较优势。
衢州地处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森林覆盖率达71.5%,空气质量优良,地表水常年保持一级水质,是浙江省唯一多年保持出境水质100%达标的城市。衢州是全国9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全省首个全市域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是浙江乃至华东的重要生态屏障,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十大宜居城市。
衢州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先行一步,早在2014年,衢州市金融系统就率先发展绿色金融,将环境保护考量纳入投融资活动中,引导金融资源流向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
目前,衢州辖内各银行机构积极创新,运用了“大额信用+降息”“灵活还款+定制”“综合测算+特批”等多种信贷模式,将信贷资金优先支持环境治理建设项目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领域。
在缓解绿色融资抵押担保难题上,各银行机构还创新推出了排污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三农”个人保证保险贷款等新业务。同时,率先在全国试点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综合责任保险项目,探索运用保险工具参与社会治理。
近3年来,全市金融机构共支持“五水共治”项目300余个,贷款余额18.6亿元,退出存在环保问题的钙类小企业66家、6500余万元,共削减二氧化硫约1.5万吨、氮氧化物约4500吨、粉尘约1万吨,推动实现“牛奶河”变“清水河”、“雪山”变“青山”,助力全市“五水共治”走在全省前列。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衢州样本
以金融引领绿色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传统产业绿色改造转型为主线,整体探索“两山”理论在金融方面的实现方式,建设浙江省绿色金融集聚区、长三角绿色金融先行区、全国绿色金融示范区,打造区域绿色金融中心,形成“大花园”统领、大平台集聚、大数据支撑、大联动服务。——绿色金融衢州模式的核心要义。
完善绿色信贷模式。推动银行机构绿色化改造,推进绿色信贷专营服务机构、专项信贷规模、专有信贷流程和专设激励考核等“四专”机制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嵌入信贷管理、风险防范、运营管理全流程,为绿色企业、绿色项目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探索适合绿色融资需求特点的授信模式,扩大专利权、知识产权、商标权等抵质押贷款覆盖面,争取投贷联动、债转股、债股结合等创新试点。推进政策性绿色担保公司县(市、区)全覆盖,引导具备资质的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开设绿色增信服务,为绿色企业、绿色项目提供绿色信贷和增信支持。
完善绿色直融模式。帮助绿色企业和项目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或项目支持票据,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以“两高六新”(高成长、高科技,新经济、新服务、新能源、新材料、新农业、新模式)企业为重点,制定绿色企业上市专项推进计划,建立上市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在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主板上市或增发,开展并购重组或股权投融资。力争到2020年,累计上市企业达到20家以上。
完善绿色基金模式。探索以政府绿色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撬动引导民营资本设立和投资绿色基金。探索开展绿色PPP,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环境治理。鼓励各类创业投资基金投资初创期、发展期的绿色企业。力争至2020年末,绿色产业引导母基金规模达到3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母基金50亿元,各类子基金达20余个。
完善绿色保险模式。探索绿色项目(企业)保险机制,建立绿色项目合理的投融资风险补偿制度,引入和引导更多保险资金投入绿色发展、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长期项目建设;建立健全环境损害赔偿机制,探索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制修订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相关法律或行政法规,扩大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综合责任险、食品安全责任险、生猪保险等绿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养殖业与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联动机制;支持保险机构推出更多与安全相关、与环境相关、与绿色相关、与惠民相关的保险产品,参与区域治理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3大工程夯实衢州绿色发展之路
在发展绿色金融、寻求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下,通过5年的努力,我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目标是:
力争至2020年,全市金融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明显高于GDP增速,占GDP的比重达到8%。绿色融资规模达到900亿元,占全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22%以上,其中绿色信贷余额达到500亿元以上,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达25%以上;
力争至2020年,绿色债券、绿色企业上市及再融资等直接融资400亿元。绿色基金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全市“两高一剩”行业贷款规模明显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持续保持全省前列的好位次;
力争至202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幅超过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超额完成治水、治气和节能、减排、降耗等省定目标。
为此,我市制定了“三四五”专项任务,即三大基础工程、四大圈层体系、五大模式创新。
首先是设立绿色金融交易中心。搭建绿色金融资产交易平台,集聚资本、产业、咨询、中介、技术等各类资源,建立广泛的会员和合作伙伴网络,培育形成绿色产业“块数据”中心,为绿色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搭建环境权益资源交易平台,扩大和深化排污权、用能权、水权、农村综合产权等交易,完善定价机制和交易规则,助推环境权益资源的定价、交易和融资。
其次是建立企业(项目)绿色识别体系。启动探索建立绿色金融标准及评价体系,争取率先进行绿色金融标准化试点,对项目和企业进行绿色化识别;建立绿色项目库,定期开展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的遴选、更新和发布,及时向金融机构推送项目信息;完善项目决策咨询、政银企协作等机制,力争年度新开工重点绿色项目融资对接率达到100%、申贷获得率达到90%以上。
最后是建立绿色金融信用信息体系。以“绿色”为特征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建立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制度,构建全市统一的绿色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评价、监管、应用”三大体系,着力培植和增进个人、企业的绿色信用价值,打造绿色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衢州样板。
与此同时,打造绿色金融大厦、科创金融小镇、绿色金融市域生态圈和科创金融飞地4大圈层体系。推进对绿色信贷模式、绿色直融模式、绿色基金模式、绿色保险模式、企业上市模式的创新。
晨曦微露,一片金光洒遍三衢大地。美丽衢州、文化名城,因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牌”的亮出,逐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势能,迈上绿色赶超坦途,让青山绿水流淌成铛铛作响“聚宝盆”,服务社会、造福民生。
链接:
地方绿色金融主要任务
一是支持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支行,鼓励小额贷款、金融租赁公司等参与绿色金融业务。支持创投、私募基金等境内外资本参与绿色投资。
二是鼓励发展绿色信贷,探索特许经营权、项目收益权和排污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加快发展绿色保险,创新生态环境责任类保险产品。鼓励绿色企业通过发债、上市等融资,支持发行中小企业绿色集合债。加大绿色金融对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绿色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三是探索建立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建立企业污染排放、环境违法违规记录等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绿色信用体系。推广和应用电子汇票、手机支付等绿色支付工具,推动绿色评级、指数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强化财税、土地、人才等政策扶持,建立绿色产业、项目优先的政府服务通道。加大地方政府债券对公益性绿色项目的支持。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公共服务定价等措施,完善收益和成本风险共担机制。
五是建立绿色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建立绿色项目投融资风险补偿等机制。促进形成绿色金融健康发展模式。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