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市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村民扔垃圾时分类,村里收运到垃圾中转站时又混在了一起,已经分类的垃圾最后“殊途同归”,是各地普遍存在的一个尴尬现象。
圳口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站,垃圾清运员将可腐烂垃圾投进机器处理。
那么,如何让垃圾真正“各归其所”呢?6月1日,记者在仙居县白塔镇圳口村看到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做法:村民的可腐烂垃圾,由专人上门收集后,运到村里的垃圾资源化利用站处理,处理后的有机肥供村民取用;村民的不可腐烂垃圾,则由村里统一清运到垃圾中转站。
试过不少方法,效果仍不理想
圳口村依山傍水,景色优美。2016年,该村成功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2017在仙居举行的全国绿色化论坛,该村是参观点之一。
“农村垃圾分类,永远在路上。”说起村里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过程,村支书王明奇感慨地说。
2016年底,圳口村结合“清洁家园”建设,开始在村民中推行垃圾分类。全村205户,全部配上了分类垃圾桶,黑色的装不可腐烂垃圾,绿色的装可腐烂垃圾。为了让村民接受垃圾分类理念,村里组织了相应的宣传推广活动。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王明奇说,“像其他农村一样,许多村民认为,能够不乱扔垃圾就不错了,搞垃圾分类根本没必要。”
针对这一现象,村里按照就近原则,又将全村划分为21个协作组,每个组由一名党员干部当组长,义务负责所在组村民的庭院保洁和垃圾分类工作。然而,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组长外出做生意比较多的因素,效果还是不尽人意。
不得已,村“两委”引入了经济杠杆。原先的21个协作组进行了重组,合并成了15个责任区,负责人以在家的村民代表为主。由村里组织,每月对各责任区进行打分,排名前面的予以奖励,靠后的则予以处罚。村民也一样,垃圾分类做得好的,给予现金奖励。
此举有效地激发了村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各责任区村民的荣誉感。但村里很快又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有的村民家里的垃圾分类搞得很好,但将垃圾投放到所在责任区的大垃圾桶时,仍然存在“一扔了事”的心态。“在家里分好了,到责任区大垃圾桶时又混了。”王明奇介绍。
找到“妙方”,垃圾“各归其所”
一直以来,圳口都是白塔的先进村之一。“各项工作要做就做到位,是村‘两委’一以贯之的工作要求。”驻村干部卢圣恺告诉记者。
垃圾分类也一样。去年5月份,圳口村在村北的小树林里建起了垃圾资源化利用站,引进了智能化的处理设备,村民的可腐烂垃圾可转化为有机肥。村“两委”多次研究后,终于找到了让垃圾各归其所的“妙方”。
今年1月份,这种全新的垃圾分类模式在圳口村实施。村民家门口的分类垃圾桶照样在,各责任区原先两个大的分类垃圾桶,只留下了不可腐烂垃圾桶。村民的可腐烂垃圾,村里专门安排清运员,负责每天早上上门收集,再运至垃圾资源化利用站处理。
与此同时,各责任区的负责人对所在区的垃圾投放情况负责,如果该区的不可腐烂垃圾桶出现可腐烂垃圾的,由村里进行处罚。
“运行半年来,效果很好。”王明奇介绍,如今村里的垃圾分类已经相当彻底。平时,清运员每天收集到的可腐烂垃圾一般在五六十公斤,遇到节日或者旅游旺季时,有时候高达200多公斤。“这些垃圾经处理成为有机肥后,村民可根据自家需要到垃圾资源化利用站取用。”
目前,在圳口村,垃圾分类理念已深入人心。记者在村里采访时,56岁的王素琴正在家门口刨土豆。“奶奶!奶奶!这个皮是会烂的,等下放到绿色的垃圾筒里去。”她3岁多的孙子一脸认真地说。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