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余丽 通讯员 汪月萍)10多年前,矿业稳居长兴县四大支柱产业的“头把交椅”,矿山最多时达400多家。采矿赚了钱,但青山裸露、山体破碎、粉尘蔽日、河流污浊……给大地留下满目疮痍。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长兴县“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矿业转型。
“四铁”治矿
矿业“脱胎换骨”
长兴县以“铁的纪律、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手段”,坚定不移推进矿山整治,实现了矿业“脱胎换骨”。
实行“关矿压产”。从2001年至今,全县矿山数量从285家减少到17家,年生产规模从10万吨提高到110万吨,形成了李家巷镇、煤山镇两个石灰石深加工基地、林城镇石英石加工基地、和平镇精品建筑石加工基地。
全县绿色矿山建成率达100%。所有矿山实现了自上而下台阶式开采、中深孔爆破、封闭式生产、喷淋喷雾作业、三级沉淀池泥沙分离、尾矿重新利用。粉尘排放小于pm10,废水达标排放,中水回用率达100%;闭坑矿区多层次的绿化,形成了生态矿山。累计建成石料输送带31公里取代货车运输,大大减少了矿区粉尘。
按照“减点、控量、生态、集聚”目标,推动矿业深加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11年,长兴县整治粉体行业,关闭235家石粉企业,重组为9家大型现代化、清洁化新型粉体企业,2017年,产值由整治前的5100万元提高到2.3亿元,被中国建材协会命名为“中国粉体行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浙宝冶金辅料有限公司的深加工产品活性钙的价格1200元/吨,是矿石原料的30倍,2017年税收列全县制造业第13位。
“四宜”利用
矿地变“废”为宝
面对废弃矿山这个沉重的生态包袱,寻找蕴藏的机遇和财富。长兴县坚持“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林则林、宜景则景”的原则,实现了矿地资源向生态资源、土地资源、林业资源、旅游资源的转化。
宜耕则耕。累计复垦124个工矿点,复垦耕地6742亩,缓解了耕地占补平衡的压力。
宜林则林。共投入5亿元,实施治理项目52个,治理面积612万平方米。先后完成了杭宁高速、杭长高速、杭宁高铁、申苏浙皖高速、318国道、104国道等主要交通干线沿线的废弃矿山治理。
宜建则建。南太湖和煤山镇的废弃矿区嫁接全县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经济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县“1+2+3”平台体系的重要支柱,总投资326亿元的吉利项目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落户此地;煤山镇在闭坑的三狮粘土矿上建成了国家级绿色产业制造工业园,已有37家企业落户;小浦镇利用废弃矿山,形成了一期面积3000亩的郎山新能源工业园。
宜景则景。投资1.5亿元建成的长兴国家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确定了我国在全球二叠三叠系国际地质研究中的核心地位;齐山植物园利用七○砂厂废弃矿山的地势和深坑,构造了浓荫、瀑布的“城市之肺”;依托太湖区位优势和陈湾石灰石矿的独特景观,吸引上海长丰集团投资200亿元,建设集休闲、娱乐、观赏于一体的大型旅游综合体,目前主体建筑已结顶,部分酒店可于今年底前与游客见面。
废弃矿山治理带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耕地复垦占全县近三个五年计划补充耕地量的11.3%;获取建设用地指标8767亩,占全县近十年来省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53.4%;建成工业平台4315亩,节省用地成本1.27亿元。长兴县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县等称号。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